欢迎访问社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法制时评> 城口:“公益慈善+社会组织” 激发救助对象内生发展动力

城口:“公益慈善+社会组织” 激发救助对象内生发展动力

时间:2025-11-25 18:32:35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作者:佚名

  城口县立足县域实际,创新整合公益慈善、社会组织两大资源,联合打造“红城救助·山乡守望者”服务品牌,创新开展“救助+慈善”“救助+康复”“救助+赋能”等多元服务项目。2025年以来,全县开展低收入群体个性化帮扶服务1400余人次,助力家庭创收200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精准救助、多元赋能、内生发展”的社会救助新路径。

  整合资源

  搭建“一体化服务”平台

  建立“一个中心”,实现协同高效。盘活政府闲置资源,高标准打造集“物质救助+多元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救助联合体,横向整合住建、教育等8大社会救助职能部门资源,纵向贯通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联合体配备一体化服务终端机,群众提交的救助需求可实时对接行业职能部门,打破部门壁垒、数据孤岛,实现救助事项“一门受理 协同办理”。

  创建“一个品牌”,凝聚服务合力。整合县慈善会等5家社会组织,建立常态化协作共商服务机制,围绕低收入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共同设计服务项目、调配服务资源、规范服务标准。结合城口“红色文化”底蕴及山区县域特点,打造“红城救助·山乡守望者”服务品牌,形成“品牌引领、机构联动、服务同质”的发展格局。

  汇聚“一股力量”,强化人才支撑。广泛吸纳教师、医护人员、基层网格员、爱心企业家等300余名各界人士,搭建专业化志愿服务联络平台,按照“特长匹配、需求对接”原则,针对低收入人群不同服务需求,开展开多层次、个性化、专业化帮扶服务,构建“专业力量+志愿力量”的队伍服务格局。

  构建体系

  建立“个性化”服务需求清单

  服务清单模块化,覆盖需求广度。前期通过分层分类走访调研、问卷征集等多种形式,深入全县低收入家庭全面摸排救助、照护、就业等服务需求2000余份,系统梳理需求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依托“渝悦救助通”低收入人口信息监测平台,上线个案辅导、关爱探访、智慧微帮等11大类服务模块,形成“大类全覆盖、小事可对接”的模块化服务矩阵,为个性化需求精准匹配筑牢基础。

  服务需求智能化,提升匹配精度。搭建“线上自主+线下协助”双向需求对接渠道:服务对象可通过手机端、电脑端或服务站点,随时线上提交、调整服务需求,实时反馈体验与改进建议;平台借助数据分析自动匹配需求与对应服务模块,实现服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对接”转变。

  服务结果透明化,筑牢监管力度。服务人员服务过程中,通过平台实时上传服务记录,影像资料及进度节点,系统自动生成服务台账;服务完成后,同步推送满意度及改进建议链接,实现服务全程可追溯、可监督、可问责的体系化流程,杜绝“形式化”走过场帮扶服务。

  联动力量

  开展“一对一”服务指导

  兜底服务筑牢保障底线。构建“县级助联体-乡镇救助站-村社救助点”三级救助服务阵地,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0人、志愿者服务队204支,以社会联合体为中心,打造“15分钟救助服务圈‌”,受理或协助办理低保、特困、住房救助等各类救助申请710件次,纳入各类救助、慈善帮扶278人次。

  照料服务释放家庭有生力量。聚焦低收入家庭老弱病残幼等群体照护难题,为独居、失能老人提供“救助+照料”服务200人次、为残疾人员提供“救助+康复”训练120人次、为困境儿童提供“救助+送教”上门30人次、为留守学生提供“救助+托管”假期服务300人次,通过专业化照护服务,有效减轻低收入家庭照护压力,释放家庭剩余劳动能力参与就业创收。

  技能服务促进内生发展。创新开设“红城技能工坊”,结合市场需求与本地资源,组织开展缝纫、手工、种养殖等系列培训9场次,覆盖低收入群众180人次,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联动12家企业建立“救助-就业”衔接机制,通过定向培训、岗位推荐、专场招聘等形式,成功推荐112名低收入人群实现稳定就业。


原文链接:http://mzj.cq.gov.cn/sy_218/bmdt/gzdt/202511/t20251124_1518470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社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社会资讯网 sh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29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3386795 13366461258 010-56278284 13391776757 010-56232582  
监督电话:186108229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