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社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关注民生> 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打出养老金融“组合拳”15条举措发力第三支柱、便民平台和全场景服务,为银发经济蓄势赋能

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打出养老金融“组合拳”15条举措发力第三支柱、便民平台和全场景服务,为银发经济蓄势赋能

时间:2025-11-21 19:21:58 来源:广东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广东率先下出制度“先手棋”。11月17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网发布《广东省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会同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医疗保障局、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广东金融监管局、深圳金融监管局、广东证监局、深圳证监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系广东首次出台养老金融专属政策。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8年基本建成与广东人口结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养老金融体系,在重点城市和重点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到“十五五”规划期末,实现金融支持养老资金运用更加成熟稳健,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实现良性互动,打造“全国一流的养老金融生态”,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

  笔者从省地方金融管理局获悉,《实施方案》推出15条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既盯紧“账户里的养老钱”,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也聚焦“身边的养老服务”,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滴灌社区、居家、机构等多层次养老场景;同时服务“产业里的银发经济”,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投向养老服务、健康照护等重点领域,通过金融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更好托底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撬动银发经济新动能。

  业内人士认为,《实施方案》落地后可形成多方面的直接感知——养老金融产品更丰富,养老理财、保险、信托等选择更多;养老金融服务更便捷,线下“爱心窗口”、线上“一站式平台”加快普及;养老保障更全面,长期护理险、机构责任险覆盖更广;养老跨境更畅通,港澳长者在广东领取养老金、结算医疗费将更加便利。

  

  1从“应老之变”到“金融之策”

  多部门联手推出广东首个养老金融专项政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答好的重大课题。“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养老金融”列入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要求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福祉,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

  作为全国“最年轻”的人口大省之一,广东正在从“年轻”迈入“加速变老”的关键期——人口规模大和老龄化增速快叠加,对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2024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809万人,65岁及以上约1277万人,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与之相伴的是家庭结构变迁、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多重因素叠加,对传统养老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广东老龄化趋势已经从缓慢增长进入加速阶段,未来15年将是高龄化集中爆发期。”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段军山认为,仅靠传统社保和家庭供养已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跨地域的养老需求,迫切需要金融体系进行前瞻性布局。

  从制度端看,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基础条件较好:第一支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540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2800万人,二者合计超过8200万人,基金累计结余超2.1万亿元。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覆盖191万人,年金基金规模1400亿元;广东职业年金基金资产净值超3700亿元。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人数超过2500万人。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为发展养老金融提供了坚实“底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志宏认为,银发经济的概念被提到更突出的位置,意味着国家在借鉴发达国家养老金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从战略高度将银发经济提升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把应对老龄化从“被动兜底”转向“主动培育新增长点”,相应地也对养老金融提出了全新的动力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方案》的出台,既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广东回应,也是广东作为第一经济大省、金融大省在养老金融领域“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具体行动,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从制度、产品、服务、场景、风险等全链条发力,为广东勾画出一张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

  

  

  2从“养老账户”到“生活场景”

  织密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双网络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养老金不仅关乎“有没有”,更关乎“好不好”“用得上”。对广东而言,压力与优势并存:一方面,老龄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养老服务需求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广东拥有全国领先的金融机构集聚度和金融市场体系,为养老金融制度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广东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上持续发力: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多层次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稳步推进,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试点加快落地,个人养老金试点也在全国率先起步;多家银行在粤设立养老金融特色机构,一批养老理财产品在广东发行,部分险企在粤落地养老社区项目,养老金融产品谱系不断延展。

  “总体看,广东养老金融发展基础较好,但与全国总体情况一样,在快速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短板。”段军山认为,在制度层面,三支柱发展不均衡仍然突出,企业年金覆盖面和缴费水平有待提高,个人养老金亟须统一规范的综合服务平台来打通账户、税优与产品的衔接;在产品层面,同质化较重、个性化不足,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缺乏覆盖“医—养—护—康—居”全链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服务层面,跨境与县域服务短板明显,县镇村基层服务网络尚需完善,大湾区内规则和流程有待进一步协同;在风控层面,涉老金融诈骗多发,须强化销售适当性管理和全过程留痕,加强分层分类的投资者教育与风险提示。

  《实施方案》正是针对这些堵点、难点来对症下药。从“供给更足、产品更优、服务更便、风险更稳”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一揽子举措:

  一是在产品体系上做“加法”。支持在粤银行机构设立养老金融事业部和特色分支机构,持续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鼓励开发专属养老理财、养老储蓄、养老基金、养老信托等组合产品;引导保险机构创新养老年金、长期护理保险等中长期保障产品,推动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试点,构建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的多层次照护保障体系。

  二是在服务网络上做“延长线”。推动银行网点、App、客服热线等渠道进行系统性适老化改造,打造“爱心窗口”“绿色通道”,提升高频业务的友好度和可达性;鼓励金融机构构建“县—镇—村”三级养老金融服务网络,把账户办理、结算支付、权益查询等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门口。

  三是在数字平台上做“集成”。《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个人养老金便民综合服务平台”,打通“账户开立—产品选择—权益查询—风险提示”全流程服务链条,让市民在一个平台上就能完成账户管理、税递延政策享受和产品配置。段军山认为,这一平台将推动各类养老金账户和产品信息的互联互通,通过嵌入养老规划工具和风险测评功能,不仅能提升参保意愿和缴费黏性,也有利于提升居民长期理财、长期投资的习惯。

  “从‘养老账户’走向‘生活场景’,关键是让制度优势转化为老百姓可感可知的服务。”段军山表示,随着制度、产品、服务三位一体的推进,广东有望率先探索出一条“账户可视化、服务一体化、风险可控化”的养老金融发展路径。

  

  

  3从“养老投资”到“银发经济”

  以投融通一体化撬动新动能、塑造先行区

  养老金融不仅关乎“看得见的养老金”,更关乎“看得见的养老服务”和“带得动的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一大亮点,是把养老金融放到银发经济的大盘子中通盘谋划,从资金端延伸到产业端、服务端,推动形成“养老金融—养老产业—就业市场—财政反哺”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强化金融对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的支撑。《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全省养老机构和养老企业“白名单”机制,完善养老重点项目储备库,引导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资源优先配置至合规稳健运营的养老项目;充分运用信贷、债券、股权、资产证券化、REITs等多元化工具,推动养老设施连锁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已有17家保险公司在广东落地养老院,8家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项目21个,建筑面积达249.3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过240亿元,为银发经济培育了一批标杆项目。

  另一方面,着力补齐“家门口”的养老短板。针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层养老供给薄弱的痛点,《实施方案》提出,加大对居家养老、社区助老、适老化改造、智慧健康、康复护理等“家门口”服务场景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面向村镇养老服务点、长者饭堂、小微服务机构创新开发分期、租赁、贴息等普惠金融产品,引导政策性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旅居式养老、辅助器具制造等农村养老新业态,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优势,《实施方案》将“跨境养老金融合作”作为战略重点。《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广州市建设全省养老金融示范样板城市,争取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分批纳入全国特定养老储蓄和养老理财试点;推进“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港澳药械通计划”等政策落地,鼓励金融机构为港澳长者提供账户管理、养老金支付、跨境结算、医疗保险、信托服务等一体化方案,推动更多养老金融产品纳入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探索产品互认、资金互通、监管协同的机制化路径。

  “庞大的人口体量与复杂的结构变化,让广东面临最迫切的制度创新任务。”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郑秉文指出,广东不仅拥有覆盖8200万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全国领先的商业养老金融试点和总资产超47万亿元的金融产业基础,更有条件率先建立“养老金融·银发经济先行区”,把三支柱养老金与银发经济深度耦合,形成资金积累、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和财政反哺的闭环。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看来,《实施方案》将在3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未雨绸缪,以长期稳健的养老财富储备,提前为“最快老”的现实挑战作准备;二是激活银发经济,通过养老资金与养老产业的良性互动,带动就业和消费,形成新的增长极;三是推动普惠养老,把更多金融资源导向县域和农村,让金融政策惠及更广泛的老年群体,缓解城乡养老服务不均衡的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为切实守住风险底线,《实施方案》在全流程嵌入适老风险防控机制,提出建立销售适当性评估、重点客户回访、冷静期安排、投诉快处等制度,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健全非法金融活动监测与应急处置体系;同时推动建立“媒体+社区+网点+公益组织”的金融教育联动体系,常态化开展反诈宣教和数字金融辅导,提高老年群体风险识别能力。

  在政策实施层面,《实施方案》明确建立“省级统筹、部门协同、地市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年度任务清单管理和项目动态台账制度,择优确定一批省级试点城市和典型项目,在产品创新、服务流程、融资机制、场景应用等方面率先突破,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

  “可以预见,当广东近2000万老年人口的服务需求与其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与市场优势充分结合时,所释放出来的消费与投资潜力将是巨大的。”任志宏表示,从“社会负担”到“经济动能”,从“养老产业”到“银发经济”,广东正以《实施方案》为起点,探索一条以养老金融撬动银发经济、以银发经济反哺养老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专家一致认为,随着养老金融“15条”加快落地、见效,广东有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为全国养老金融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原文链接:https://smzt.gd.gov.cn/mzzx/mzyw/content/post_480189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社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社会资讯网 sh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29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3386795 13366461258 010-56278284 13391776757 010-56232582  
监督电话:186108229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