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每一个“特别”的你:长宁区特殊儿童服务体系温暖落地
近年来,长宁区民政局始终聚焦于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孤独症儿童等重点群体,从机制创新、阵地建设、社会协同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构建“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特殊儿童服务体系,让儿童友好理念渐渐融入城市的每一处肌理。
机制创新,构建“多元协同”保障体系
精准救助,首先要实现“精准画像”。为此,区民政局持续探索“数智赋能+人力补位”双轨模式,统筹整合民政、教育、公安等部门的数据资源,推动常住人口系统、学籍系统与福利系统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完成对流动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的多维度数据比对。在全区推广的“1+1+N”排摸模式(儿童督导员统筹协调,儿童主任收集信息,居委会干部、社工、民警等多方联动),形成了“数据预警—线下核实—动态更新”的闭环管理机制,为精准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程家桥街道发布了全市首个《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涵盖4大维度12项二级指标,为精准评估流动儿童监护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江苏路街道,“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社工+居民楼组长+房屋协管员”的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新泾镇则积极开展儿童风险识别与科普活动,促进服务资源与儿童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通过深化部门联动机制,长宁区不断织密未成年人“服务网络”,构建起“家—校—社—医—政—企”多元参与的支持体系,整合司法、教育、医疗、妇联等多方资源,打造出“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健康监测+法律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链。
阵地扩容,打造“可及可感”服务网络
目前,长宁区各街镇已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以街镇未保站为核心,整合“宝宝屋”、社区家长学校等资源,形成了“区级统筹指导、街镇落地实施、社区服务直达”的三级服务网络。北新泾街道设立了流动儿童心理咨询站,周家桥街道依托“宝宝屋”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华阳路街道则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和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的资源,全年为儿童提供兴趣培养、心理疏导、红色研学等普惠服务。
社会协同,凝聚“公益参与”力量
多年来,长宁区通过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持续资助“宁聚童心”“温暖童行”“艺术护照”等儿童福利公益项目。其中,“艺术护照”项目先后荣获上海市民政系统第三届“优秀文化品牌”、上海市社会组织优秀品牌项目、上海市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等多项荣誉。同时,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宁区代表处设立了“宁暖童心”专项基金,为困难流动儿童提供学费资助和“福袋派送”等关爱服务,已惠及约350名流动儿童。
为提升服务能力,长宁区积极链接专业机构,引入上海长宁家扶公益发展中心、童初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中心等专业组织,为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测评、沙盘游戏疏导和情绪管理课程;联合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开展“心之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两年内覆盖困难儿童500余人次;东华大学、西延安中学等志愿者团队也为困境儿童提供免费家教和特色课程。
展望未来,长宁区将继续强化特殊儿童分类保障,常态化推进“勤走访、精统计”工作,完善困境儿童“一人一档”管理,持续普及儿童福利政策,推动特殊儿童服务项目深入社区和校园。同时,积极引入更多医疗、教育、心理等领域的专家资源,不断提升对重点儿童群体的服务专业水平,推动儿童福利工作持续深化、落到实处。
原文链接:https://mzj.sh.gov.cn/jicxx/20251113/5c653de236d2405991871123ff67967f.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救助+就业!市救助站畅2025-11-14
- 新重庆·老地名·边界行2025-11-14
- 织密服务网、融合医与养2025-11-14
-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2025-11-14
- 内蒙古自治区老龄工作委2025-11-14
- 乌兰察布市民政局致老乡2025-11-14
- 西藏福彩2025年“公2025-11-14
- 彰显法治力量,护航民生2025-11-14
- 基层负担减下去 办事2025-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