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丨中国旅美科技协会追忆杨振宁院士闪耀的百年人生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听到这一人类巨星陨落的消息,中国旅美科技协会首任会长和创始人之一周华康博士与杨振宁院士有过交往的美国华人教授专家,满含着悲痛与敬意写下了《沉痛悼念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名誉顾问杨振宁院士 科学巨擘永垂不朽,文明桥梁薪火相传》这篇缅怀文章,追忆杨振宁院士闪耀的百年人生。全文如下:
沉痛悼念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名誉顾问杨振宁院士
科学巨擘永垂不朽,文明桥梁薪火相传
一、巨星陨落:科学界和工程界与华人世界的共同悲恸
当2025年的秋风悄然拂过,一个令全球科学界与华人社会悲痛万分的消息如阴云般笼罩而来——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名誉顾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院士与世长辞。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宛如一颗在科学苍穹中闪耀了近一个世纪的璀璨星辰,此刻骤然陨落,其光芒虽暂时消散,但他留下的辉煌轨迹却永远镌刻在人类探索未知的征程中。
他用103载的漫长岁月,以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探索未知的壮丽史诗。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中美科技交流的坚定推动者,毕生精力都倾注于搭建起一座连接中美两国的科技桥梁。他的离去,如同物理学界失去了一位引领方向的巨擘,是无可估量的重大损失;又似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进程中一座熠熠生辉的精神灯塔突然熄灭,让整个科学界和华人世界沉浸在无尽的哀思之中。

“杨振宁院士的一生,是理性与温度完美交织的一生。”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工程学会会长陈立强在悼词中哽咽着说,“他让我们深刻地明白,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仅仅在于用智慧的钥匙破解宇宙那神秘而深邃的密码,更在于将这些密码转化为造福人类共同福祉的强大力量。”
中南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田红旗教授高度评价道:“杨振宁院士的世界级科学成果,为科学工程化树立了典范。他的理论不仅在基础科学层面具有深远意义,更能通过工程实践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是科学工程化的最高境界,对全球科技发展都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意义。”
中南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顶尖旅美海归专家发明家黄伯云教授也感慨万千:“杨振宁院士的研究成果,深刻体现了科学家与工程专家紧密合作的战略价值。他的理论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工程实践又反过来验证和完善了理论。这种良性互动,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对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科学丰碑:改写人类认知的四大理论突破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宛如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山,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他的研究足迹跨越了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三大领域,每一次的突破都如同在科学的版图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深刻而彻底地重塑了人类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留下了最为璀璨的光芒。
宇称不守恒定律(1956):颠覆物理学的“对称性神殿”
1956年,对于物理学界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杨振宁与李政道大胆地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理论如同在平静的科学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震撼了整个科学界。长久以来,物理学界一直信奉着“宇称守恒”的信条,认为自然界在左右对称方面是绝对平衡的。然而,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这一发现,却如同一把锋利的利刃,无情地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它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界的对称性并非绝对,微观世界的规则远比人类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次年,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通过钴 - 60衰变实验,成功地证实了这一理论。这一证实,如同给这一伟大的理论盖上了权威的印章,杨振宁与李政道也因此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他们的这一成就,不仅为华人科学家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一理论不仅仅改变了物理学的格局,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曾满怀敬意地评价道,“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质疑既定的认知,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1954):标准模型的数学灵魂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携手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这一理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坚实的数学框架。它就像是一座宏伟建筑的地基,支撑起了整个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大厦。
基于该理论预测的W玻色子、Z玻色子后来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证实,这一证实如同给这座理论大厦添上了最后的一块砖瓦,使其更加坚固和完善。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7位科学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没有杨 - 米尔斯理论,就没有现代粒子物理。”CERN前主任罗伯特·艾马里奥坦言,“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通往基本粒子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统计力学与凝聚态物理:从相变到超导的跨越
杨振宁在统计力学领域的研究,堪称“20世纪最深刻的理论成就之一”。他提出的单位圆定理,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通过解析延拓方法揭示了巨配分函数的零点分布,成功地解决了相变临界现象的本质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统计力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杨振宁院士的理论就像一座明亮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紧密合作灯塔,在茫茫的科学和工程海洋中为我们指引着探索物质世界科学工程化深层规律的方向。”田红旗院士感慨地说。
“杨振宁院士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美感,更具有科学工程化的可验证性,这是科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最高境界。他的理论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够打开物质世界科学工程化的各种奥秘之门。”黄伯云院士激动地说。
杨 - 巴克斯特方程(1967):量子多体问题的普适解
杨振宁发现的杨 - 巴克斯特方程,宛如一颗隐藏在科学深处的宝石,描述了量子系统中多粒子散射的一致性条件。这一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密切相关,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多个不同的科学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为量子计算机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如同为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美国能源部实验室通过应用该方程,成功地构建了低噪音量子线路,这一成果推动了量子加密技术的突破。量子加密技术作为未来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其发展离不开杨振宁这一伟大发现的支持。
“杨 - 巴克斯特方程是量子时代的‘牛顿定律’。”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塞思·劳埃德评价道,“它让我们看到,数学之美与物理之真可以如此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在量子科学的领域中,它就像是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为我们探索量子世界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文明桥梁:中美科技交流的奠基者
杨振宁的贡献,远远超越了实验室和论文的范畴。他以科学家独特的人文情怀,成为了中美科技合作的“破冰者”与“架桥人”,在两国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固而持久的科技桥梁,促进了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
1971年访华:打破学术隔绝的“第一声春雷”
1971年,中美关系正处于“解冻”的关键时期,整个世界都期待着两国之间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就在这时,杨振宁成为了首位访问中国大陆的美籍华裔知名物理学家。他就像是一位勇敢的使者,带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科学交流的迫切渴望,踏上了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他此次访问,如同在寒冷的冬日里吹来了一股温暖的春风,给中国科学界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他携带国外科学期刊赠予国内学者,这些期刊就像是一扇扇通往世界科学前沿的窗户,让中国学者能够及时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科研动态。他建议恢复学术出版,推动中国重新接入全球科研网络,为中国科学界与世界接轨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此次访问被评价为“具有深远影响的里程碑式事件”,它直接引发了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越来越多的华裔科学家受到杨振宁的鼓舞,纷纷回到祖国,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杨先生带回的不仅仅是资料,更是一种信心,一种让中国科学界相信我们能够与世界接轨、能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回忆起那段历史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让中国学者看到,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杨振宁的这次访问,为中国科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了中国科学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人才互通:资助百名学者赴美进修
杨振宁深知人才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他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学者就像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美国的科研土壤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后来,这些人成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包括多位院士与高校校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杨振宁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帮助中国培养人才,就是帮助世界进步。”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信念,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构合作:从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到南开理论物理室
杨振宁不仅关注人才的培养,还积极推动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他协助建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等机构,引入国际前沿研究模式,为中国的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环境。
他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必须重视理论物理。”在他的推动下,这些机构成为了中国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项目。
政策建言:推动中国科教战略转型
杨振宁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多次向中央领导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他的建言就像是一盏明灯,为中国科技政策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他的建议直接影响了中国“863计划”“973计划”的制定,为中国科技政策的现代化提供了关键参考。这些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提升了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使我国在众多科技领域逐渐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
四、未来展望与倡议
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将继续秉持杨振宁院士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加强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未来,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双方可以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克全球性科技难题。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美可以共享数据资源,联合开展算法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量子计算方面,双方可以共同建设量子实验室,开展量子芯片研发和量子算法设计,为未来的信息处理提供更强大的支持;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美可以加强在基因编辑、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合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向中国广大旅美科学家和工程师发出以下倡议和建议: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旅美科学家和工程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学术研讨会、讲座、论坛等形式,邀请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同时,利用社交媒体、专业学术网站等平台,建立中美科技交流的虚拟社区,方便科研人员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讨论。此外,还可以推动中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项目,如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促进人才的流动和知识的共享,为中美科技交流搭建更加稳固和高效的平台。
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全体同仁 敬挽
2025年10月19日
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简介: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宁夏回族自治区20252025-11-03
- 弘扬孝亲敬老美德 共建2025-11-03
- 云南省民政厅集中约谈12025-11-03
- 重庆市社会福利指导中心2025-11-03
- 慈善组织2024年度报2025-11-03
- 媒体聚焦丨天津日报:夕2025-11-03
- 民政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2025-11-03
- 我们的“十四五”|破解2025-11-03
- 【湾区民政 改革创新】2025-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