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坚守讲台35载 桃李芬芳爱无边——记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藏族乡村教师完么仁增
两间教室,四个年级,一位老师……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来塘村来塘学校,藏族乡村教师完么仁增默默坚守了35年,他用一生的心血,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为孩子们插上飞出大山的翅膀。岁月的齿轮,在他面颊上刻下痕迹,他却无怨无悔,带着党和政府的嘱托,带着乡亲们的期待,在教书育人的路上,一往无前,发光发热。
35载初心不改
9月初,随着来塘村易地搬迁,完么仁增坚守了35年的来塘学校也完成历史使命。这个白庄镇最偏僻的乡村学校,学生最多时有30多人,而教师只有完么仁增一人。
“教育事业是我的生命,学生的心田就是我耕耘的土壤。”9月11日,在白庄镇上白庄学校里,62岁的完么仁增正在给学生上课。一周前,他从坚守了35年的来塘村来塘学校来到这里,继续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讲台上,他写了35年板书的手依然稳健有力,眼中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丝毫未减。
“虽然舍不得来塘学校,但想到孩子们能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去上学,心里瞬间舒服多了。”完么仁增欣慰地说。
虽然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完么仁增的热忱丝毫未减。每天8点,他准时出现在教室里,认真准备当天的教学内容。放学后,他先不着急回家,而是到办公室备课,为第二天的课做准备。
完么仁增的教学生涯始于1990年4月。当年,27岁的完么仁增在初中老师的推荐下来到来塘学校,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教学生涯。“那时候条件艰苦,学校的教室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每天徒步去学校,放学后再徒步回家。”回想起当年的岁月,完么仁增感慨万千。
在来塘学校教学的35年里,完么仁增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不仅是老师,还是校长、后勤管理员,更是孩子们的大家长。“来塘学校的教学经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完么仁增说,在那里,他学会了如何用爱心和耐心教导孩子。
“就算只剩下一个学生,我也要坚持教下去。”这是完么仁增常说的一句话。曾经,他也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学校任教,但是他舍不得大山里的孩子们。他说:“如果我走了,这里可能再也没有老师愿意来。”
克服语言障碍
刚到来塘学校时,语言障碍是完么仁增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一名藏族老师,他面对的却是说撒拉语的学生。“起初,学生不会说汉语,我也不会说撒拉语,上课交流很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完么仁增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撒拉语,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逐渐掌握教学所需要的专业词汇。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习撒拉语,现在完全可以用撒拉语跟孩子们交流。”完么仁增说,在他的课堂上,他常用撒拉语解释难懂的专业术语,帮助学生跨越语言障碍,轻松理解知识。这种贴心的双语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撒拉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汉语学习能力,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完么仁增用自身的努力,赢得了孩子们的心。上课时,孩子们跟着他的节奏认真读书;下课后,孩子们会找他聊校园里发生的趣事。
一腔热血结硕果
35年的坚守,完么仁增桃李满天下。最让完么仁增自豪的是,在他教过的200多名学生中,有12人考上了大学,其中5人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今年有4名我教过的学生考上了大学。”翻看着微信里同学们发来的录取通知书,完么仁增的脸上充满喜悦。
令他格外高兴的是,如今他所教的孩子里,有不少是他当年教过的学生的子女。这份跨越两代人的情谊,成为他35年教师生涯中最温暖的回忆。“他们依然像当初一样信任我,愿意把孩子交给我。”完么仁增说,看到孩子家长一双双充满信任的眼睛,他唯有继续努力工作。
在默默付出的道路上,完么仁增取得令人钦佩的成绩。2000年、2001年,他所执教的班级连续两年在白庄学区数学统考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对于一所地处偏远、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乡村学校来说,这个成绩显得尤为珍贵。
无怨无悔书写人生
在35年的教学生涯中,完么仁增获得了无数荣誉:2017年被评为循化县“优秀教师”、2018年荣获青海省“希望工程园丁奖”、2019年荣获海东市第三届“善行海东”道德模范奖、2021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22年荣获海东市“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面对诸多荣誉,完么仁增始终保持谦逊。他觉得自己只是做好了本该做的工作,这些成绩和荣誉不是终点,对他来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同事们对完么仁增也很敬佩。教师赵文萍说:“完么仁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对待教学始终保持着最初的热情,这种坚守精神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
然而,鲜有人知道,这位将毕生精力投入教育事业的乡村教师,在家中也是顶梁柱。完么仁增的妻子因长年承担繁重农活,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整个家庭的担子压在他一人肩上。
其间,完么仁增既坚守在讲台上,又悉心照料患病的妻子,他的一举一动让人感动。每天起床,他先安顿好妻子,再急忙赶到学校。即便家里再忙,他也总是先把学校的事情处理好。
在他看来,学校的事、孩子们的事是大事,丝毫不能耽误。他觉得对孩子和妻子亏欠太多,如今,每每看到卧病在床的妻子,他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
教育是生命的根
今年,完么仁增62岁了,然而,他对教学的热情丝毫未减。上白庄学校校长完德才让说:“考虑到完么仁增的年龄,学校只安排他带一年级数学一门课。即便如此,他也没闲着,总是用业余时间努力备课,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如今,完么仁增仍然保持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备课习惯。每天晚上,他都会在办公室认真准备第二天的教学内容,有时甚至备课到深夜。翻开他厚实的备课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教学笔记,字体工整有力。
除了课堂教学,完么仁增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从正确的握笔姿势到端正的坐姿,从课堂纪律到作业规范,他都耐心指导,严格要求。“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完么仁增说。
正午时分,下课铃响起。完么仁增走出教室,洗净双手,开始为孩子们分配饭菜。“小心烫,慢慢吃。”他叮嘱每个孩子。此刻,他化身后勤老师,端着餐盘,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孩子们面前。等到孩子们开始用餐,他才蹲下身子吃饭。
35载,从青年到花甲,完么仁增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三尺讲台上,他用行动诠释着“教育是生命的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站在新任教学校的门前,完么仁增的思绪回到那个承载他35载光阴的来塘学校。大山里回荡的琅琅书声,黑板上落下的粉笔粉尘,还有孩子们清澈眼眸里闪烁的求知之光——这些早已化作他生命年轮里最深的刻痕。在他看来,教育从来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他以萤火微光聚星河,选择用一生去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
(来源:西海都市报)
原文链接:http://www.qinghai.gov.cn/msfw/system/2025/09/18/03008189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乡村振兴在青海】龙羊渔火映星河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兵团发挥异地商会作用扩2025-09-19
- 一场比赛 一城2025-09-19
- 赛车跑起来 产2025-09-19
- 政策赋能优服务2025-09-19
- “一首歌”化作“一座城2025-09-19
- 兵团第二轮第一批生态环2025-09-19
- 31所高校“组团”支援2025-09-19
- 深耕60余载,“甜蜜产2025-09-19
- 乘风破浪 长歌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