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5000年前的玉面具长啥样
王庄遗址出土的“玉覆面”。考古队供图
“这款玉质面具是一种丧葬用玉,古人下葬时有遮掩面部的习俗,所以称之为‘玉覆面’。它是指用各种玉料对应人的五官及面部其他特征制成的一种饰片,缀饰于纺织品上,于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或对应死者面部的部位。”12月1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永城王庄遗址项目负责人朱光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王庄遗址位于商丘市永城市以东约13公里的苗桥镇曹楼村,遗址面积63万平方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4月至12月,由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展开正式考古发掘。2023年,在永城王庄遗址ⅣM6墓葬中发现了“玉覆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约5000年。
朱光华说,王庄遗址出土的“玉覆面”由30余件玉器以及绿松石片组成,其中,左右眼眶处分别覆盖着两件玉璧,颅骨两侧也各有一小玉璧,玉面饰各组件都带有穿孔,推测其可能缝缀于布料之上,覆盖在墓主头部。这个玉覆面的制作材料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玉质颜色以白色、青色为主;部分组件使用绿松石,颜色鲜艳,与玉质相互映衬,增加了其美观程度。根据“玉覆面”各组件的形状和大小要求,将玉石原料切合成相应的坯料,然后对坯料进行雕琢,制作出各个组件,需雕琢非常规整,表面打磨光滑。玉片上需要使用细小的钻头进行钻孔,而后穿孔将各个组件缀饰在一起,按照穿孔的位置和大小进行排列设计,最后缀饰在纺织品上,形成完整的“玉覆面”。此“玉覆面”是西周“玉覆面”及汉代金缕玉衣的源头,改写了中国“玉覆面”的历史,为中国古代的玉器厚葬文化找到了源头。
“玉覆面”制作工艺精湛,作为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土为研究古代丧葬习俗、礼仪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对“玉覆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对于死亡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在丧葬仪式中的行为与规范,同时也为研究古代玉器制作工艺、揭示古代社会的结构与等级分化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我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玉覆面”还有很多,比如新石器时代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一些与“玉覆面”类似的玉器组合,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洛阳金村大墓中出土的“玉覆面”由26片玉片组成。(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通讯员 王可欣)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gov.cn/2024/12-05/309518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广州鱼珠隧道首节沉管顺2025-09-22
- 阳泉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2025-09-22
- 探访第十五届智慧城市与2025-09-22
- 新技术有望显著降低手性2025-09-22
- 新华全媒+丨服贸会上的2025-09-22
-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2025-09-22
- 善治舆情是硬功夫2025-09-22
- 修炼舆论监督硬功夫,架2025-09-22
- 关于印发吕梁大武机场净202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