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雄安新区|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落地雄安
河北日报讯(记者解丽达 通讯员邹明奇)要提前知晓未来15天的天气情况,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需耗费巨大的计算资源和几小时的计算时间,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可以将预报计算时间缩短到3至5分钟,且预报精度不低于传统数值预报。日前,由中国气象局联合清华大学研发的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以下简称“风清”大模型)在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雄安院”)落地,正在进一步迭代研发升级中。
今年1月4日,中国气象局与河北省政府召开省部合作联席会议并签署共建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协议。同日,中国气象局与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共建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合作备忘录,雄安院应运而生。日前,首批来自中国气象局的科研专家,陆续入驻雄安新区科创中心,持续深入开展气象人工智能应用研发工作。
为确保高效运行,雄安院将建立科研业务共建机制,充分发挥首批科研专家的纽带作用,完善合作机制,做到人才共管、资源共用、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建立沟通机制,推动雄安新区建立服务保障专班,积极争取办公环境、人才政策、行业发展等领域的支持。
“这是‘风清’大模型的天气预报图。显示下午4时,渤海湾地带有较强劲的北风,京津冀地区普遍有35℃以上的高温……”7月9日下午,中国气象局首批入驻专家、雄安院副院长曹勇指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天气综合分析平台介绍,“风清”大模型具有强物理表征性的深度模型结构设计,并面向中短期预报进行能量守恒迭代训练,同时实现了数据和模型结构完全自主可控。
“‘风清’大模型的数据及结构设计完全国产自主可控,可在3分钟内生成未来15天、逐6小时、25公里分辨率的全球气象预报产品,包含地面和13个气压层,共69个气象要素。”曹勇介绍,大模型积累使用了40多年的气象实况分析数据开展模型训练,通过人工智能对天气进行精准的分析预报。
雄安院院长刘作挺介绍,雄安院将借助中国气象局的力量,推动人工智能气象技术在这里得到应用。依托雄安的人才集聚效应,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让预报更精准、时空分辨率更高。同时雄安院将与雄安、河北气象部门深度链接,共建气象灾害防御支撑体系,进一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雄安乃至河北的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雄安院将充分发挥“气象+”优势,与当地企业对接,并吸引气象相关产业在雄安落地,推动气象赋能经济发展。“雄安的创新氛围很好,雄安科创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科创服务,在这里可以更安心地开展科研工作。”刘作挺说。
原文链接:http://www.hebei.gov.cn/columns/580d0301-2e0b-4152-9dd1-7d7f4e0f4980/202407/19/1bf56211-05d6-417e-b774-785b65280ac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李强会见德国总理默茨2025-11-24
- 自治区民政厅对新疆闻道2025-11-21
- 2025年度中国社会出2025-11-21
- 2025年天津市居家适2025-11-21
- 河南省民政厅公布2022025-11-21
- 黔西南州启动“寒冬送温2025-11-21
- 移风易俗 绿色殡葬|《2025-11-21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 2025-11-21
- 聚合力 强专业 护童心2025-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