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青海】一“技”落地,托起山区“丰粮”底气

铺春膜、忙春播,三月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3月17日,记者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后坪村看到,铺好地膜的田间一片粼粼之光。660余公顷“膜侧沟播小麦”,将在这里焕发生机。
膜侧沟播小麦,是这两年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推广的新技术,是应用膜侧沟播技术,在地膜的两侧种植小麦,通过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光热,从而提高单产。
而将这项新技术“引进”民和县的是转导乡后坪村的一位村民,他叫马明义。
“2008年民和县推广全膜玉米栽培技术,让转导乡这个干旱山区有了亩产千斤以上的奇迹,既然种植地膜玉米产量这么高,那种植地膜小麦产量会咋样呢?”
转导乡后坪村与甘肃省永靖县新寺乡比邻,马明义偶然从新寺乡的亲戚那里看到了长势喜人的膜侧沟播小麦,听到“干旱山区至少亩产六七百斤”的消息后,马明义坐不住了。
第二年春天,他从亲戚家借来机械,开始试种,当年夏收时节,马明义的膜侧沟播小麦亩均产量从昔日的二百多公斤增加到了三百多公斤。
马明义说:“因为膜侧沟播小麦产量高,这几年就开始试种;即使在大旱年,依然每亩能收200余公斤粮食。”
显著的增产效果,一时间让“膜侧沟播小麦”在后坪村家喻户晓。这几年,后坪村的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开始种植膜侧沟播小麦,“膜侧沟播技术”由此成为民和县全县推广种植的新技术。
2023年,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在转导乡建立千亩试验田,对浅山地区旱地小麦膜侧沟播种植模式增产效应开展试验。
“试验田采取统一规范标准,我们指导做好田间管理,经夏收测产,膜侧沟播小麦亩均产量达370公斤,比露天种植的对比试验田亩均增产122公斤,增产显著。”
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介绍,2023年,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在转导乡前坪、后坪、落龙沟等具有代表性的干旱浅山村种植66.6公顷膜侧沟播小麦,涵盖20户种植大户、40余户种植散户,并为他们提供地膜、化肥、科技、测产等技术支持。
“小麦膜侧沟播种植技术是对全膜栽培技术的创新,地膜覆盖后起到保墒增温的效果,可以有效促进小麦分糵,延长穗分化时间和灌浆时间,同时膜侧种植也使每行小麦采光充足,通风良好,增加了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实现膜侧小麦增产。”
邓锋震分析说,去年千亩试验田的良好增产效应,为提升民和县干旱山区小麦单产提供了很好借鉴,也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打下了基础。
如今,不仅在转导乡,这项技术在巴州镇、马营镇、古鄯镇等13个乡镇的100家种植大户进行推广示范,最近,村民们正纷纷抢时抢墒,抓紧种植膜侧沟播小麦。
在古鄯镇桦林咀村的一处流转土地上,来自总堡乡总垣村的种植大户李秀德正忙着覆膜、播种、施肥。
他说:“去年观摩转导乡推广的小麦膜侧沟播试验田,今天上午又在巴州镇种植现场观摩,我对这项农业新技术充满了信心。”
李秀德说他今年计划种6.66公顷膜侧沟播小麦,如果效益好,明年再适当扩大规模。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民和县推广小麦膜侧沟播技术,正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实践。
民和县地处青海东部的黄河、湟水河谷地,但4.42万公顷的耕地中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区,如今,民和县千方百计在“良法”上破“瓶颈”,在持续巩固好2万公顷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成果的基础上,推广种植666.6公顷膜侧沟播小麦,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托起了民和山区农民沉甸甸的“丰粮”底气。
原文链接:http://www.qinghai.gov.cn/msfw/system/2024/04/03/03004093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应2025-09-20
- 贺荣会见蒙古国法律与内2025-09-20
-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2025-09-19
- 广西平陆运河兰海高速公2025-09-19
- 多源特征融合算法提升玉2025-09-19
- 2025年中国—东盟博2025-09-19
- 丁薛祥会见新加坡政府投2025-09-19
- 一抹“藏蓝”的暖心守护2025-09-19
- 兵团发挥异地商会作用扩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