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聚焦“一老一小” 托起“朝夕”幸福
“一老一小”,不仅是老百姓的牵挂,也是全社会的“心头事”。近年来,桐梓立足实际,不断办实事、出新招,“捂热”民生“温度”,用心用情用力呵护“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近日,记者来到新站镇养老服务中心时,老人们正在护理人员的陪伴下进行康乐活动。“来这个养老院之后吃穿都不愁,护理人员对我们也很好,还安排了娱乐设施,带着我们运动,在这里住得很舒心。”新站镇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王坤凡开心地说。
新站镇养老服务中心是桐梓2021年打造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中的一家,由原来的新站镇、夜郎镇、黄莲乡敬老院升级而来,共有房间26间,床位80个,专职护理人员7人;配有训练康复室、医务室、活动室和餐厅等。目前共接收了58名来自3个乡镇的老人和部分生活无法自理的中年人。
“我们每天为老人们提供三餐,带着他们一起运动,还会定期开展护理和心理咨询服务。”新站镇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何永芳表示,接下来,她还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服务好养老中心的老人。
该养老服务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不分时段给予老人及时照顾,每季度还会为老人添置新的衣物。据了解,该中心与县中医医院新站分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有医生前来问诊,为老人检查身体。
新站镇养老服务中心是我县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一个缩影。接下来,我县将继续构建“1+3+7+N”养老布局,规划建设1所老年养护楼,并依托社区建设3家嵌入式机构,为就近老人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健康管理、助餐以及居家上门服务,打造7个区域养老中心,将分散的23个乡镇敬老院整合为7个区域性护理型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发展N家小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实现城乡兜底养老全覆盖,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幼有所教,学有所乐。近年来,我县不断创新优化课后服务形式,以“1+4+N”的模式(“1”即课后辅导服务,“4”即阅读、书写、欣赏、体育四项基本课程,“N”即学校少年宫社团个性课程),把课后服务“加餐”做成学生的“营养餐”,努力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娄山关街道鞍山小学,有的学生在足球场上踢足球,有的学生在教室跟着老师一起学习童谣,有的学生则弹奏电子琴……这些场景,都出现在该校的“四点半课堂”。
“我校仁爱课后服务围绕‘1+4+N’的模式开展,第一时段为1小时的作业分层辅导,第二时段开展诵读、书写、欣赏、运动活动,同时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的特长开设了19个精品社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娄山关街道鞍山小学副校长金梅告诉记者。
童谣作为娄山关街道鞍山小学的亮点教学,该校将童谣加入课后辅导课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童谣创作培训,培养学生创作童谣、传唱童谣的能力。
“我在童谣社团里已经两年了,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写童谣可以用叠词、拟人夸张等手法来写,还学会了儿童节、母亲节等多种主题童谣。在这里学习童谣感觉非常开心,每次读童谣的时候心情很愉快。”娄山关街道鞍山小学童谣社团学生陈熙蕾分享道。
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和校园社团正在桐梓各个学校遍地开花。据悉,桐梓还以学校少年宫、珠海结对帮扶项目、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等平台为依托,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创造课程开展的基础条件,全力推进课后服务“1+4+N”课程建设;同时深化体教融合,推进游泳进课堂、足球进课堂、篮球进课堂,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把“一老一小”服务抓实抓细,不断提升“朝夕”幸福感,让夕阳更美,朝阳更红。
原文链接:https://mzt.guizhou.gov.cn/xwzx/sxxx/202404/t20240429_843738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第七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2025-11-26
- 创新中医“五位一体疗法2025-11-26
- 张军为全国法院“学习贯2025-11-26
- 攀枝花市民政局多点发力2025-11-25
- 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公告第2025-11-25
- 新重庆・老地名・边界行2025-11-25
- 四川推动构建社会组织内2025-11-25
- 我市合法备案的殡仪专用2025-11-25
-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2025-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