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以创建田园综合体为载体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建设集产、研、教、培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凤山县“云海茶山”田园综合体尽揽油茶馨香,乘着粤桂协作的东风,产业振兴节节攀升;“四坊”(非遗传承坊、蜡染坊、编织坊、画坊)里毛南族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和毛南风情傩面舞引人注目,“四坊”旁木屋篝火与星辰山水相映成趣,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秀美毛南”田园综合体游客络绎不绝;周边山环水抱,农田穿插,内部渔家池塘星罗棋布,景色优美,大化瑶族自治县“渔乐无穷”田园综合体深受广大钓鱼爱好者喜爱……
渔民在大化县“渔乐无穷”田园综合体里网鱼。
凤山县“云海茶山”田园综合体展示厅。
河池市以创建田园综合体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2023年10月,巴马瑶族自治县入选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2023年11月,南丹歌娅思谷“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获评广西“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成为全区5个示范区之一。
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农业增效后劲足
“农村产业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重生产轻加工、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的短板问题。”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河池市通过创建田园综合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衔接融合。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秀美毛南”田园综合体内工作人员展示毛南服饰设计。
围绕“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特色化经营、品牌化运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等多种产业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单一农业生产向泛休闲农业产业化拓展、单一农产品向综合休闲度假产品拓展,提高农业附加值,也大大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农业增效目标。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稻香·乡山云集”田园综合体引进广西桂平维军生态农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发展稻虾共作生态养殖产业,推行联农带农机制,与263户农户签订合作种养稻虾协议,向群众提供技术、种苗并回收产品,建成稻虾生态养殖基地2757亩,年产优质稻米2600吨、小龙虾550吨,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年产值4600万元,当地群众户均增收1.6万元。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稻香·乡山云集”田园综合体内工作人员投放小龙虾。
通过建立联农带农新机制,让群众以土地、闲置庭院出租等获得“租金”,土地、资金入股获得“股金”,参与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园区管理、保安保洁、餐饮和民宿服务等获得“薪金”。
东兰县“红色甜源”田园综合体采取“供销社+合作社+大湾区企业+村集体+农户”经营模式,建成生态富硒水稻、蔬菜、稻鱼、稻鸭共养轮作优质农产品基地520亩,年产农产品约8600吨,主要销往大湾区,年产值8200万元,每年为当地脱贫群众提供务工岗位1.5万个,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
东兰县“红色甜源”田园综合体的稻菜轮作基地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务工。
2023年1月至11月,22个市级田园综合体所在地的69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累计985.54万元。
拓展文旅融合新路径,多元耦合添动力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民生目标,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一条共富捷径——这是各县(区)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共识。
依托田园资源和生态特色,河池市将田园综合体作为旅游景点景区来打造,培育生态旅游、宜居康养、观光旅游、农事体验、文化体验旅游等多种业态,通过“田园+红色文化+旅游”“田园+长寿文化+旅游”“田园+民族文化+旅游”等模式,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养生、文化等项目多元耦合。
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乡永仁村“秀美人家”田园综合体,由专业公司按照“三区两带”进行规划建设运营,通过改田成景,推动石山蝶变,形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把该村打造成壮乡瑶山里的世外桃源。
南丹县“绿稻花海”田园综合体的彩色水稻艺术景观。
将田园综合体纳入全市旅游精品线路,统筹做好商业策划和消费布局,共同开展旅游营销,推进新产品研发与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产业、农事体验等有效结合,形成接地气、带农味、有乡情、吸引客源的消费链,让更多农村人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南丹县“歌娅思谷”田园综合体采取创意产业模式,建成瑶王寨、白裤瑶民族工艺传承展示基地、“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移民安置旅游区等民族特色村寨,今年以来接待游客94.26万人次,旅游总消费2335万元。
据统计,2023年“五一”及国庆节期间,全市22个田园综合体接待游客167.71万人次,农家乐、民宿、汽车自驾露营地、旅游服务、休闲康养、农业观光体验等综合收入5499.93万元。
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共治共享生态美
坚持党建引领、建治并重,将基层社会治理贯穿于田园综合体创建全过程,是探索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的良好路径。河池市积极实施党员“红雁引飞”“双培双带”工程,引导党员能人依托田园综合体,领办创办绿色生态产业示范项目,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宜州区“桑海丝源”田园综合体内人工饲养桑蚕。
引导行政村建立健全乡村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组织平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政协协商议事室等连心桥作用,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构建乡村基层治理新格局,让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金城江区拔贡镇下桥村党支部组织群众修订村规民约,依托“金诚协商”平台开展协商议事,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建成下桥竹海风情生态休闲景区、生态竹海长廊等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金城江区下桥“竹海风情”田园综合体的田园风光。
此外,河池市在创建田园综合体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农田、山水等资源优势,在不改变农民宅基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加强“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改造,推进庭院道路美化和田园景观的塑造,布局建设生态宜居示范村屯,打造出宜州区庆远镇马安村、巴马县那桃乡民安村等一批山清水秀生态美、安居乐业生活美的靓丽乡村。
天峨县通过创建“云岭梦乡”田园综合体,建设了东西文学馆、河池作家馆、壮族蚂?民俗文化园、老福山生态园、红水河两岸景观带、云榜村汽车自驾营地等设施,将老福山、长安家园、丘英、云榜等村庄打造成网红打卡点,形成了优美独特的农村人居环境。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9.34亿元,先后建成南丹县“绿稻花海”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秀美人家”等22个市级田园综合体,覆盖全市11个县(区)、69个行政村(社区)、人口10.4万人,实现联农带农益农和产业提质升级,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包诗璞 通讯员 韦琳钰 河池市政协及河池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供图)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mlgx/202401/t20240104_672285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广西乡村振兴再提速
下一篇:柳州:芦笙舞动迎新年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应2025-09-20
- 贺荣会见蒙古国法律与内2025-09-20
-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2025-09-19
- 广西平陆运河兰海高速公2025-09-19
- 多源特征融合算法提升玉2025-09-19
- 2025年中国—东盟博2025-09-19
- 丁薛祥会见新加坡政府投2025-09-19
- 一抹“藏蓝”的暖心守护2025-09-19
- 兵团发挥异地商会作用扩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