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宜州区:创造性转化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为厚植历史根基和文化根脉,河池市宜州区采取一系列举措,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姐故里 遗韵飘香
宜州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里,宜州成为历代州、郡、路、军、府、行政区(专区)治所,大部分时期都是桂西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2006年,宜州区申报的“刘三姐歌谣”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河池宜州最重要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壮民族文化的符号,承载着壮族文化的基因和血脉,为宜州最突出的传统文化优势。
截至目前,宜州当地各民族群众创立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即“刘三姐歌谣”;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0个即“刘三姐歌谣”“宜州渔鼓”“德胜红兰酒传统酿造技艺”“宜州彩调”“宜州祭月习俗”“壮族做社”“怀远八宝饭制作技艺”“百姓歌”“上刀山、过火海”“宜州猫狮”;市级非遗项目12个,县级非遗项目61个。现有县级以上非遗文化传承人82人,其中,国家级1人、自治区级4人、市级13人、县级64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庆良荣获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2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称号。同时,宜州被涵盖在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内,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展馆落地宜州。
歌海宜州 传承“破茧”
刘三姐歌谣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传承于当下。千百年来,刘三姐歌谣扎根生活,融入时代,与时俱进,刘三姐歌谣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日常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以下枧河两岸散落的村落为点为面,以人传唱为载体,将点、线、面、人打造成“刘三姐歌谣文化圈”,紧跟时代步伐,逐渐扩延成为以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为主核心区,同时又与国家级铜鼓文化相交融,向周边县(市、区)延伸,辐射湘黔滇,有力促进了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歌谣文化圈日益扩大。
宜州通过“深挖掘、强阵地、找传人、施保护、走出去”等举措,出版《刘三姐歌谣·情歌卷》、古歌卷、风俗卷等书籍35种;建设了刘三姐故里景区、刘三姐文化博物馆、刘三姐小影院、刘三姐文化体验中心、刘三姐歌谣传承基地(8处)、集市歌圩(26个)等;每年组织传承人开展传习教学、收徒传艺、山歌擂台赛等文化推介交流活动,促进传承;实施的“刘三姐歌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选入实践案例在全国宣传推广,《河池:绿水青山歌飘扬 刘三姐歌谣焕发新时代光彩》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目前,宜州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刘三姐歌谣”代表性传承人15人;宜州刘三姐彩调团赴东南亚国家演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彩调剧《新刘三姐》再现宜州之美,先后到南宁、深圳、上海以及新加坡等地巡演。组织开展非遗文化“五进”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组合、运用现代科技,形成多层次、多载体、多元素非遗传承创新交流形式,真正做到民间创、大家演、百姓看、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承格局,开辟“线上直播”演出模式,使得传统戏曲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破茧”效应。以刘三姐歌谣文化为核心的宜州“非遗”文化有机构、有展馆、有基地、有舞台、有传承、有发展,在新时代的影响力逐步恢复,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文旅融合 潮改“破圈”
在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宜州区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其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建于明清时期的宜州“九街十八巷”进行整体提升工程,以非遗美食填充其文化内涵,用文化之笔“点睛”城市文脉,让古街旧巷换新颜。注重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安排鼓励传承人开办非遗课堂、传习所(馆),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走出去”“请进来”,经常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提高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知,确保后继有人。通过“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旅游”“非遗+电商”“非遗+科技”等模式,以“馆、展、演、研、商”5种类型的展现,注入新鲜活力,增添现代元素,让非遗的传承保护融入现代生活、展现时代价值、释放出新的活力。一是加强本地非遗文化的理论研究。成立机构,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进一步掌握种类、特点、活态传承及传播方式,从理论上、学术上树立权威品牌和准确的理论定位,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真正提高刘三姐文化等非遗文化品牌的品质和开发利用的价值。二是推动文化强区建设。将以“刘三姐歌谣文化”为代表的非遗文化纳入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编制出台《宜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刘三姐歌乡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等系列文件,全力推进六妹景区、刘三姐故里提升工程、会仙山提升工程、刘三姐歌仙田园综合体提升工程、桑海丝源田园综合体、歌仙谷智慧农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植入非遗元素,丰富人文内涵,促进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三是以河池市打造“丝绸新都”为契机,立足刘三姐歌谣文化、丝绸文化底蕴优势,用活宜州“中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中国优秀节事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刘三姐歌谣)”品牌效应,办好传统民俗活动广西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等特色文旅节庆活动,建设沿河“水岸歌圩”、影视基地等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展示、网络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产品、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动漫《刘三姐》等,不断扩展非遗文化空间,让各种活动成为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宜州窗口。(作者:薛海源 系中共河池市宜州区委员会书记)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hcl/202312/t20231228_671990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百色田东:红土地焕发文明新气象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应2025-09-20
- 贺荣会见蒙古国法律与内2025-09-20
-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2025-09-19
- 广西平陆运河兰海高速公2025-09-19
- 多源特征融合算法提升玉2025-09-19
- 2025年中国—东盟博2025-09-19
- 丁薛祥会见新加坡政府投2025-09-19
- 一抹“藏蓝”的暖心守护2025-09-19
- 兵团发挥异地商会作用扩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