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县:四招破四难 乡村治理出成效
上图:新圩镇坝头村“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获全国推广。左下图:蒙山镇北楼村纳入2022年度全区集成改革示范村创建行列。右下图:智慧蚕桑产业开创“新丝路”。
村民自助使用“一站两网”智慧监督平台查询村务信息。
蒙山县古称永安州,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大瑶山之东,全县面积1281平方公里,辖6镇3乡,常住人口16.4万人,是抗法名将苏元春、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漫远、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梁羽生先生的故乡,尤以太平天国开国封王建制闻名中外。
近年来,该县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建设为契机,结合“书记工程”示范镇创建活动,以抓实基层党建、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为切入点,以数字赋能、“集群”管理、借力文化、涵聚“三力”等四招,着力挖掘内生治理资源、提升内生治理效能,初步探索出具有蒙山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乡村治理中基层监督虚化、矛盾纠纷多发、陈规陋习攀比、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不畅等难题,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数字赋能创新招 破解基层监督执纪难
升级“一站两网”(即廉洁工作站和村务监督“物廉网”、党员监督“互廉网”)智能化监督平台,加强对村级事务全过程监控,从源头上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从“墙上”到“线上”,服务群众零距离。升级“一站两网”智能化监督平台和安装终端查询机,已同步对村级党务、村务、“三资”管理等权力运行过程、运行结果进行全面公开,更加便于群众对村级权力运行各流程各环节的监督,助推监督触角延伸,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也由上年的60%和50%分别提高至90%和85%。
从“定期”到“实时”,打通监督快车道。优化智慧监督模块,成功实现实时动态监督民生资金及物资使用调配、资金项目公示查询等在线功能,让群众可通过网络、手机等各种途径即时查看和监督,发现和处理问题时间由上年的平均5日缩短为1日,效率提高80%,让村级“小微权力”运行受到实时有效监督。
从“单一”到“多元”,一键通达全覆盖。成功搭建起县纪委监委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与村廉洁工作站信息共享、联合监督、分工协作、多元配合、一体处置的立体化工作机制,实现“组”“站”上下贯通协作配合的有效监督格局。据统计,受理群众举报问题线索较上年增长37.5%。
“集群”管理施妙招 破解矛盾纠纷化解难
创新推广“集群制”,从相邻7户选育一名“集群长”,辅助调解村内矛盾纠纷,确保各类信息动态感知,以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集“散”成“群”,汇聚共治“同向力”。以自然村落或村民小组为一个单元,把相邻的7户作为一个集群,在每个集群推选出一名群众基础好、个人威望好、服务意识好且敢干事、能干事、肯奉献的农村党员或致富能手作为该集群的“集群长”,并引导其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形成纵向巩固、横向拓展、覆盖广泛的基层法治治理组织体系,以试点村选配的163名集群长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实现基层治理同频共振、联合发力。
以“小”促“大”,松绑减压“卸包袱”。以电话沟通、入户走访等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家庭、邻里矛盾纠纷大排查,对重点人员、特殊人群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排查,坚持群众的事让群众参与,推动政策在群众家门口宣讲、民意在群众家门口听取、矛盾在群众家门口化解、难题在群众家门口解决、发展在群众家门口谋划,帮助基层干部从繁琐和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事关发展的大事上。
化“刚”为“柔”,巧解群众“烦心结”。充分利用法治大讲堂、调解室、心理咨询室、信访接待室、义警工作室等阵地资源,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村居民维护和谐关系、弘扬家庭美德,从细微之处将法律知识融入家庭日常。自实施“集群制”以来,试点的双垌村成功调解家庭、邻里纠纷157件,同比下降37%,治安案件立案3件,同比下降50%,受益群众满意度达到100%。
巧借文化出奇招 破解陈规陋习转变难
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并融入村民生活,强化其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进而在各项活动中自觉承担起乡村治理的责任。
借力民俗文化,滋养乡风民情。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民俗的变迁对村规民约进行更新修订,将瑶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融入思想教育、村风民俗、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消防安全等内容,依托瑶族“三月三”“修路节”、瑶语顺口溜、“三句半”等潜移默化引导群众,以文化认同的柔性治理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5场次,推动20000余人主动参与文明创建等活动。
借力传统美德,引领乡风文明。建立善行义举榜,开展“最美家庭”“好媳妇”“美德少年”等评选推荐活动,深化“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充分挖掘农华安、胡美连等一批国家、自治区先进典型人物上榜,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局面。成功劝阻大操大办红白事165起,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
借力优良教育,筑牢乡风治理根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先后开展家风家训故事交流、家庭文明教育亲子互动、“做好家长·晒好家风”讲座等活动20余次,参与群众达8000余人次,展示邻里和睦、“1+1>2”互帮互助的家风好家训,积极营造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良好家风氛围。
涵聚“三力”亮绝招 破解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
积极构建建设与管护一体、运营与管护协同、服务与效益并进的长效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系,不断提升管护水平,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构建长效“内生力”,解决权属界定难。建立管护队伍,制定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内容和管护责任,对田间小型水利、公共厕所、绿化亮化、村内文体活动场所、村屯道路等非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村内垃圾收集清运、污水处理、农村人饮工程等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共八个类别基础设施统一划入管护队伍管护范围,确保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到位。
强化常治“支撑力”,解决长效管护难。成立以村“两委”为主导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护委员会,由各村民小组的一名群众代表组成,负责对本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进行监督,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护。同时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考核激励制度,联合县直相关部门、所辖乡镇开展常态化考核,对管护工作落实到位、资金使用规范、群众满意度高的村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并长期发挥效益。
提供运行“续航力”,解决经费保障难。积极探索建立“受益者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等多元投入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在试点村按照每个户籍人口不少于96元的标准预算安排。其中对非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财政资金、村集体公益金6:4比例投入运行维护资金,对准经营性服务设施按照财政资金、村集体公益金、受益群众付费5:3:2比例投入运行维护资金,合理有效规划资金使用,确保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经费用到实处。(梁洁铭 汤晓飞 韩 韬 文/图)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sxdt/202310/t20231024_668750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防城港市港口区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应2025-09-20
- 贺荣会见蒙古国法律与内2025-09-20
-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2025-09-19
- 广西平陆运河兰海高速公2025-09-19
- 多源特征融合算法提升玉2025-09-19
- 2025年中国—东盟博2025-09-19
- 丁薛祥会见新加坡政府投2025-09-19
- 一抹“藏蓝”的暖心守护2025-09-19
- 兵团发挥异地商会作用扩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