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社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文学艺术> 摆花台、赛巧手……南宁一乡村举办“赛巧节”迎七夕

摆花台、赛巧手……南宁一乡村举办“赛巧节”迎七夕

时间:2023-08-27 18:20:34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作者:佚名

  8月21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那莲“赛巧节”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连村那莲街举行。当地民众通过祈福、赛巧和“点米成画”等民俗活动迎接七夕节的到来。

  那莲赛巧节源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七仙女下凡在那莲古圩八尺江畔的白石潭沐浴,挑选“巧女”。因此,当地的姑娘们会在七夕前夜根据各自的专长制作各式各样的手工技艺品,在临街的门口设台展示,进行赛巧。

  21日下午2时许,在那莲街八尺江畔的社坛码头,八名身穿民族服饰的女子载歌载舞,挑着小木桶到码头挑水、赠水,进行“七姐祈福”仪式,村民、游客纷纷上前沾福气。

  在那莲古街两侧,家家户户的“巧女”早已在门口的花台上摆放精心制作的“瓜果雕”、绣品和编织品等手工艺品。

  

  两名游客欣赏居民家门口展示的手工艺品。

  古老的那莲素有“纺织之乡”之称,当地流传“千圩万圩比不上那莲圩,千好万好不如那莲布匹好”的俗语。当天的活动中,10名身穿汉服的学生现场表演了织布。

  

  学生现场展示“点米成画”。记者 尹世斌 摄

  赛巧是当天的重头戏。当地群众主要围绕牛郎织女的相关内容创作,其中,参加赛巧的手工艺品中,“点米成画”堪称那莲一绝。“一粒国泰民安,两粒风调雨顺,三粒五谷丰登……”近百人同时将手中五颜六色的米粒粘到纸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很快成形。“今年,各个学校的学生都参与到赛巧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民俗技艺。”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点米成画第五代传承人曹文碧说。(梁雅佳 杨华 黄晓君)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mlgx/202308/t20230822_665477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社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社会资讯网 sh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29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3386795 13366461258 010-56278284 13391776757 010-56232582  
监督电话:186108229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