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社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法治社会> 梧州龙圩区乡村全域治理生活污水侧记

梧州龙圩区乡村全域治理生活污水侧记

时间:2023-08-12 19:24:55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作者:佚名

  潺潺流水绕村舍

  ——梧州市龙圩区乡村全域治理生活污水侧记

  草地翠绿,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绕村舍,潺潺流动。7月28日,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暨环境整治培训班在梧州举行。来自全区各地的150多名生态环境系统干部在龙圩区大坡镇交村、育民村以及龙圩区智慧水务平台,参观考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惊叹当地乡村生活污水的“蜕变”过程。

  近年来,梧州市龙圩区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全域治理,闯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易运营的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路子。

  目前,龙圩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达到“1-6-6-9-7”高治理水平,即所有的行政村100%覆盖,60%的行政村中60%的自然村得到治理,每个自然村污水收集率达90%,污水收集可覆盖每个行政村70%的人口。提前两年完成《广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十四五”规划》所要求的“4-6-6”目标,即40%的行政村中60%的自然村得到治理,每个自然村污水收集率达60%。

  因地制宜,健全体系

  回想起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前的排放现状,大坡镇育民村村民严培根十分感慨,以前,农村生活污水都是通过明渠或暗渠排放,污染了河道。特别是夏天,蚊蝇滋生,气味难闻。该村的一条污水沟,在夏天闷热时发出臭味,村民都不敢开窗通风。如今,项目完工后,污水沟变成清澈的小溪。

  这一切的改变,得益龙圩区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去年以来,龙圩区以县域为单位系统谋划,以镇域为突破统筹推进,突出“农民提想法、技术人员帮设计”的工作理念,确保规划符合乡村布局和农民需求。

  在项目谋划阶段,龙圩区坚持因地制宜、问需于民,深入镇村农户广泛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污水量值、治理重难点、群众意愿和配合度等情况,搭建“乡村夜话”等协商参与平台,将话语权交给群众,编制好实用性村庄规划,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确保项目可实施、可落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龙圩区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联动抓协调、抓统筹、抓配套。该区精准筛选专业单位,率先推出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全过程管理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坚持农民当主角,对群众主动让地、投工投劳的村组,龙圩区优先安排施工。一系列措施,让项目所在地村民主动拆除危房和违章搭盖,共同参与污水处理设施选址,无偿让出建设需要的土地。

  智慧监管,抓住“关键”

  “经过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国家标准,可以用来灌溉农田。”7月28日,在龙圩区智慧水务平台,负责运营的梧州博亚涛环保集团农村小微污技术总监张亚文介绍,从污水站的设计理念、工艺流程、施工标准、设备生产、运营一体化等方面实施智能化模式,村民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自流,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格栅池,经过过滤,再流入调节池,最后经过消毒才达标排放。

  龙圩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设过程中,该区坚持尊重村民意愿、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等原则,真正做到让村民建得起、用得起、管得起,构建“两微”智能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标准。这里的“两微”指的是微生物生态处理、微成本,智能指配备“智慧管家”远程控制平台。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中,根源在岸上。龙圩区围绕岸上治“根”源,首创全域地埋桶垃圾收运新模式,全程智能可视、分类收集、精准调度,比传统收运模式投资成本节约35%,运营成本节约20%,结合静脉产业园、生物处理中心等辖区内强大的资源化处理设施,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

  建章立制,联动保障

  针对农村设施管理主体不明确、管护人员难到位等情况,龙圩区在“治水”过程中,积极探索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三长联动、一巡三查”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村级巡察专员”队伍,优先聘用脱贫户,从“一人一岗”转变为一岗多责、分片包干,将人居环境整治与耕地保护、巩固脱贫成果联动推进。

  “我每天在村里巡察,没有发现有污水排入河道的现象,村民都自觉把垃圾放到垃圾桶内。”龙圩区大坡镇交村村级河长巡察专员饶火养说。

  如今的龙圩区,天蓝、水清、环境美,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梁乾胜 通讯员 吴荣秋 蒋国栋 实习生 邹龄毅)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sxdt/202308/t20230808_664768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社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社会资讯网 sh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29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3386795 13366461258 010-56278284 13391776757 010-56232582  
监督电话:186108229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