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社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文学艺术> 钦州市打造流浪救助温馨“驿站”

钦州市打造流浪救助温馨“驿站”

时间:2023-07-09 07:02:34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作者:佚名

  

  原标题:

  钦州市民政救助管理机构打造流浪救助温馨“驿站”——

  照亮回家的路

  民生连民心。救助管理工作作为民生保障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安定发挥积极作用。

  钦州市民政救助管理机构以党建引领,打造流浪救助温馨“驿站”,及时救助城市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帮助他们寻亲归家,不再漂泊流浪受困。

  党旗引航——

  让归家之路不再遥远

  “你好,市救助管理站吗?我是长田街道城北社区救助联络员,我们在钦江五桥底例行巡查时,发现一名男性在这活动,疑似外地流浪过来的,请你们尽快到场甄别救助。”今年开春的一天,市救助管理站接到社区救助联络员小李提供的线索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到现场处理。

  经了解,该流浪者自称李某,是崇左市扶绥县人,二十多年一直没有回家,先后在南宁、钦州打零工,因长期在外,没有及时办理二代身份证,已影响其正常生活。随后的2个多月,经过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持续关怀和耐心沟通劝导,李某终于同意接受救助,返乡生活。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于2月14日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与亲人团聚。

  这样的寻亲返乡故事,在城市救助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救助管理站就像一个“驿站”,每一名被救助者身上都有不同的经历,他们走进站里接受救助,吃上热乎的饭菜,感受关怀和温暖,踏上回家的路,迎来团圆的喜悦。

  这些圆满结局的背后,是党旗引航救助工作者积极作为的结果。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救助服务水平,广泛利用人脸识别、DNA比对、“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全力帮助救助对象寻亲返乡。

  2022年9月,创新建立以市救助管理站为中枢、街道救助点为枢纽、社区联络员为末端的“三级救助服务网络”,目前各救助点累计提供临时救助100多人次,常态化回访救助对象50人次,成功劝导街面长期流浪人员返乡10人。

  今年5月,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局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搭建救助管理“党建联盟”平台,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推进“党建+救助管理”试点,打造“建立党组织抓落实、救助管理工作会商和成员单位党建联盟共建”3个机制,“健全部门联动巡查、三级救助管理服务网络管理”2个制度,“探索区域中心站试点”1个试点的党建品牌,持续深化救助管理工作。

  科技赋能——

  大幅提升寻亲成功率

  流浪人员刘某长期滞留于城北公园,疑似精神障碍且在外流浪多年,无法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接到求助后,市救助管理站联合社工,通过“抖音寻人”平台发布寻亲信息,成功为刘某核实到个人身份信息,确认其原籍为玉林后,持续跟进,不断沟通对接其返乡安置事宜。

  在日常工作中,针对部分流浪乞讨人员疑因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碍,无法提供本人或亲属的有效身份信息,或部分流浪人员因离家流浪时间过长,亲属寻觅多年杳无音信后按规定被注销户籍信息而无法比对等特殊情况。市救助管理站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手段,不仅将救助人员信息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进行比对,还通过在地方生活论坛网站、单位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短视频平台等融媒体渠道进行发布,提高寻亲信息的覆盖面和传播维度,多方面核查救助对象身份信息,查找亲属。

  此外,开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人脸识别模块,及时将入站人员信息与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比对,并与公安部门建立长效协作机制,通过DNA比对、人像识别等方式甄别滞留人员身份信息,寻亲成功率不断提升。2022年以来,全市寻亲成功225人,护送返乡192人。

  规范服务——

  打造温馨暖心救助站

  “阿洪,我们刚刚帮你调试好热水,整理好床铺了,你吃了饭就可以洗漱休息了。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帮你放卫生间了,有什么需要随时跟我们说。”在外流浪的阿洪被接到站后,工作人员立即为他安排好食宿,细致体贴的服务让他深受感动,连连道谢。

  走进救助管理站,业务大厅、“两岗一区”、受助人员宿舍区等各功能区设备齐全,站内环境整洁,让人心生暖意。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健全站内照料工作制度体系,增设了热水器、空调设备,开设健身室和阅读室,更好地丰富救助人员站内生活,打造温暖救助“驿站”。

  “我们开展救助工作,除了暖心服务,还要规范专业救助。”站长石鹏介绍,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吸取全国先进救助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形成多项钦州救助管理创新做法。

  在全区率先与检察机关合作,向社会购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护航流浪和涉案未成年人回归家庭,重返校园;在全区率先出台落户安置办法,让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安家;在全区率先建立流浪乞讨人员疫情防控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力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生命安全;大力开展源治理行动,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和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做到应统尽统、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引入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累计服务对象近5000人次……

  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专项救助经费419.28万元,劝导、救助符合条件的流浪人员2154人次,为特殊群体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记者 赖昕 通讯员 黄嫔宁 刘冬生)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mcj/202307/t20230704_663056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社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社会资讯网 sh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29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3386795 13366461258 010-56278284 13391776757 010-56232582  
监督电话:186108229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