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社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文学艺术> 河池市创新社会治理推动乡村“崇德向善”

河池市创新社会治理推动乡村“崇德向善”

时间:2023-07-09 06:45:23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作者:佚名

  原标题:

  河池市创新社会治理推动乡村“崇德向善”——

  美德信用加持 高效解纷兜底

  近年来,河池市依托革命老区丰富文化底蕴,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积极探索以“美德+信用”为引领,倡树文明新风,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以“一村一法官”“无讼示范村”的创建为平台,强化诉源治理,不断夯实和谐根基,推动乡村持续“崇德向善”,走出了一条具有河池特色的新时代“德治+法治”新路径,书写了革命老区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信用+撬动乡村善治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三乐村塘杰水库边上,丰盛家庭农场30多亩的沃柑绿油油一片,生机盎然。

  近日,凭借5A级信用户的优势,该农场负责人谭恳托通过线上申请,获得了30万元“毛南信惠贷”,解决了农场的资金周转问题。“资金周转到位了,果园的人工费、肥料花销等资金难题就解决了,今年我还要扩大果园规模,带动更多群众致富。”谭恳托说。

  河池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孔建忠介绍,近年来,该市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分门别类,设置具有操作性的指标分值,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政村、乡(镇)构建“五位一体”信用指标体系。

  目前,此项举措在全市推广,全市农户已评级84.66万户,已授信农户40.27万户,授信贷款总额44.6亿元,有力地激发了群众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记者发现,在五大指标体系中,经济指标占比50%,主要从住房条件、基础设施、家庭收入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努力积累经济信用、提高信用等级。政治指标从爱党爱国爱家乡、积极入党、热心村级公共服务等方面设定,引领各族干部群众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文化指标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教学、控辍保学等方面设定,引导群众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社会指标从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关爱帮扶等方面设定,引导群众弘扬道德风尚,促进优秀传统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社会中推广。生态指标从乡村干净整洁、公共环保自觉、爱护公共资源等方面设定,引导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

  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对侵害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合法权益、制假售假、参加邪教、参加传销、造谣传谣、酒驾醉驾、制造矛盾、恶意欠薪等失德败德行为加大扣分力度,对严重违法犯罪的纳入“失信黑名单”进行联合惩戒,有效净化乡村治安环境。截至目前,河池共市评出信用村702个,占比42.3%。去年来,全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2.8%、8.7%。

  崇德尚善融入百姓生活

  “村民自购小汽车越来越多,游客也日渐增多,但是村里缺少公共停车场,问题怎么解决?”近日,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干群走进“协商议事室”,就该停车场建设用地、村人居环境规划提升等问题集思广益。协商中,村民陈远山决定无偿让出自家菜园,另外几位村民纷纷效仿,也让出部分菜园,用于统一硬化成公共停车场。

  “人不能总打小算盘,要有点儿‘拔哥’那样的奉献精神。”陈远山说。

  东里村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邓小平曾在这里领导土地革命,与韦拔群一起创立中国首个农民“共耕社”。东兰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吉楠介绍,近年来,东里村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扬“共耕社”的民主协商精神,因时制宜成立“协商议事室”,有力助推了村风民风向好、村级事务规范、发展振兴提质,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河池市充分利用厚重的红色资源,将蕴含其中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引领各族干部群众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依托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平台,河池市构建“综治+红色服务”大格局,整合“三官一律”、志愿者等力量,打造“拔哥”流动法庭、“有事找斌哥”、“家门口信访”、社区“八叔”工作室等特色治理品牌,让“和谐善治”以群众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实现。

  注重德治教化,倡树文明新风尚。河池市将红色文化充分融入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强化德治教化,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积极推动长寿元素、山歌文化当中蕴含的“崇礼厚德、以和为贵、孝善为先”等基本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德治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民族山歌文化为载体,打造河池“山歌普法”品牌,组建山歌协会、山歌普法队伍,创作山歌普法精品节目,用群众“喜欢听”“听得懂”的语言,传唱反邪教、防诈骗、扫黑除恶、禁毒禁赌等内容,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法治教育,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挖掘长寿元素中的“孝善文化”,弘扬尊老爱幼、乐善好施、邻里和睦等良俗美德,深入开展“五好家庭”“十大孝子”“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推动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互糅合,厚植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

  截至目前,全市先后涌现出市级以上道德模范57名、自治区道德模范12名,7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8人获得国家见义勇为表彰;建成文明村镇1190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0个,崇德尚善的乡情乡风日益浓厚。

  源头治理夯实和谐根基

  大化瑶族自治县岩滩库区地处红水河腹地,区域多山多水,当地群众打官司舟车劳顿。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艘小船、一面国徽,大化法院岩滩“水上法庭”运行在青山绿水间。

  “水上法庭”除了审判案情,更多的工作是在库区沿线开展法治宣传,做到审判、普法两不误。一江碧水之上,这个流动的以案释法课堂随时“靠岸”,法官们开好一庭、上好一课、教育一片。

  这是河池政法机关推动更多法治资源力量下沉到基层末梢的生动写照。通过加强诉源治理,河池市着力从源头上减少案件数量,有效构建源头治理、多元共治、高效解纷的新路径。

  2020年以来,河池市两级法院诉前调解案件40111件,调解成功29111件,诉前调解成功率72.57%。

  为最大限度减少案件数量,河池在全区首创“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两级法院960余名法官(干警)联系1654个村(居)委会,开展纠纷化解、法律培训、调解指导、诉调对接等工作,近三年共指导基层组织调处矛盾纠纷4403件。

  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讼。河池市以都安瑶族自治县法院为试点,着力推动县党委、政府成立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开展创建“无讼村屯”活动,促进基层由“少讼少访”向“无讼无访”转变。同时,在河池其他法院全面推广“都安模式”,每个基层法院至少创建5个“无讼示范村”和10个“无讼重点村”。截至目前,河池市共创建“无讼示范村”“无讼重点村”243个,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实现化解,都安法院“无讼村屯”模式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选编》。(记者 李 贤)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mcj/202307/t20230705_663098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社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社会资讯网 sh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29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3386795 13366461258 010-56278284 13391776757 010-56232582  
监督电话:186108229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