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社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文学艺术> 南宁:文明祭扫树新风 绿色平安过清明

南宁:文明祭扫树新风 绿色平安过清明

时间:2023-04-09 11:14:16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作者:佚名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4月5日是清明节,南宁市各墓园迎来清明祭扫小高峰。清明祭扫是一次特别的“心灵之旅”,人们积极践行绿色清明、文明祭扫等理念,清朗过清明。

  追思先人移风易俗

  清明时节寄哀思,花香袅袅故人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鲜花替代纸钱爆竹来祭奠先人,绿色文明、低碳环保成为人们寄托哀思、表达情怀的新理念。

  上午10时,市民李佩芸来到南宁市殡仪馆望州路服务区祭拜已故长辈,将鲜花和水果摆好,寄托哀思。她告诉记者,多年前在农村祭祖时曾见到因明火祭祀引发的火灾,深受触动,并引以为戒。“我家连续4年使用鲜花进行祭扫。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中老年人群体和农村地区群众了解并接受无烟祭祀。”李佩芸说。

  文明祭扫,重在心意。在四厦岭墓园,多数市民手捧鲜花,带着简单的祭祀品前来祭扫。市民梁冬妮告诉记者:“因为放鞭炮、烧纸钱对环境的污染大,全家人都支持没有烟尘缭绕的祭扫方式。”

  四厦岭墓园副主任任建红告诉记者,工作人员在墓区巡逻走访时发现,今年市民用鲜花祭扫的热情更高,初步估计今年采用鲜花祭祀的市民数量比往年增加两成以上。

  记者在几个墓园看到,通过烧香点烛等方式祭拜先人的方式仍有一定的“市场”。有的市民就地烧纸,纸灰散落一地,还有的市民祭拜后离开时,没有及时收拾祭品和垃圾,而是将其留在墓前,对环境造成了影响。移风易俗、文明祭祀,还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守护整洁的环境。

  祭扫重在表达感情,不仅在于追思先人,还在于教育后人。

  读家书、用文字抒发对故人的怀念、用训诫延续家风……市民通过种种方式挖掘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催生出新风尚。

  记者发现,昨日有许多市民手捧鲜花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英烈苑,梁小霞的墓前摆满了鲜花,市民将花束轻轻放在墓碑前,致敬烈士。市民吕先生一家来到烈士陵园,缅怀烈士伟绩,教育孩子不要忘记先烈们,要继承遗志,传承红色基因。

  服务便民 绿色祭扫

  为保障市民安全,南宁市殡仪馆增加工作人员值班值守。“4月1日、2日、5日、8日、9日是我们重点保障的5个祭祀高峰日,服务管理处实行全员上岗,通过增加人员、服务窗口来满足群众需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发现不文明行为时,会及时上前劝导。”南宁市殡葬服务管理处主任胡鑫宁表示,南宁市殡仪馆在服务区内设置了便民服务点提供免费的饮用水,开展“鞭炮换鲜花”活动,设置临时医疗点保障祭扫群众安全,安排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人流密集处进行疏导和分流。

  南宁市各墓园积极采取便民、暖心措施,让市民安心祭扫。佛子岭公墓向不便使用智能手机且无年轻人陪同的老年人群体开放电话预约通道,还在园内祭扫高峰期引导车辆单向通行避免拥堵;四厦岭墓园设置“纸钱爆竹换鲜花”服务点,配备约200名保洁人员保障环境整洁;青龙岗长安墓园在墓区设置便民观光车服务老、弱、病、残、孕等群体,还设置免费的烧纸桶供市民使用。

  重视宣传 弘扬新风

  祭扫是一种形式,是对先辈的怀念和尊重;文明是一种风尚,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体现。南宁市以清明节为契机,加大宣传文明祭扫力度,让平安清明理念深入人心。

  4月2日,南宁市文明办、南宁市民政局联合向市民发出《2023年清明安全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市民通过敬献鲜花、植树种花等无烟、安全、绿色方式祭扫,做到不污染环境、不乱扔杂物、不破坏草地树木,共同保护秀美山川。倡议书还倡导文明祭扫,采用网络祭祀、居家追思、代祭等方式遥寄哀思;倡导厚养薄葬,鼓励采用海葬、树葬、花坛葬等少占地或不占地的生态安葬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2月中旬起,南宁市民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同步开展政策法规与移风易俗宣传进村(社区)活动,发放《推动移风易俗 创建文明新风》宣传册,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 (吴潇)


原文链接:http://gx.wenming.cn/wmcj/202304/t20230406_658614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社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社会资讯网 sh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29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3386795 13366461258 010-56278284 13391776757 010-56232582  
监督电话:186108229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