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名成为行走的文化密码 ——黔东南州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实践
近年来,黔东南州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新路径,创新构建“挖掘整理——规范管理——灵活使用——宣传推广”工作体系,将地名文化打造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构建地名保护“资源库”
深入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2023年,黔东南州民政局分级制定州、县两级地名保护名录,以地名保护名录编制引领地名文化保护,结合当地少数民族语地名及地方历史文化特点进行编制梳理,依托地名普查成果,经地名管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筛选,征求多方意见,专家评估论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批复后官网公布。黔东南州发布县级地名保护名录2586条。
推动灵活利用,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黔东南州创新“地名+旅游”,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做大。将凯里市地名文化展示馆巧妙嵌入开放的AAA级旅游景区,在丰富景区元素的同时,通过参观展示馆介绍的地名,带动凯里市内其它景区游客的增长。开馆后,凯里市地名文化展示馆已接待省内外团队50余个,游客超万人次,带动景区节日民宿入住率达到100%,农家乐就餐人数增加10%以上,实现了文旅融合,村民增收。同时,宣传推介“凯里酸汤”“凯里平良贡米”“凯里生姜”“凯里香葱”“凯里水晶葡萄”等以凯里冠名的20余种产品产业化,以凯里地名文化为基讲好凯里产品故事,促进地名利农惠农。目前,已建成“凯里酸汤”系列制品生产线77条,年产能16万吨以上,实现总产值超25亿元,并逐步形成以凯里为核心的全国酸汤原产地和主产区的酸汤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带动上游“凯里生姜”等原材料种植产业化,优化了全市种植结构,2025年全市凯里酸汤原料种植面积4.2万亩,预计产值2.8亿元,部分村人均预计增收达1000元以上,实现了助力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
提炼精神符号,塑造地名文化“标识牌”
近年来,黔东南州借助地名标识覆盖率高、使用率广的特点,着眼于提升服务效能,增加地名标识地方文化信息含量,在版式、内容执行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创新地名标识形式和样式,注入地方文化元素,打造“特色路牌”“特色村牌”,不断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如凯里市设置以苗族银帽和芦笙造型为装饰的路牌1300余块,在村道村巷设置与村落建筑风格相统一的地名标识标牌。锦屏县地名标识标牌设计融入地方文化,通过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木商文化、军屯文化、自然地理等元素融入其中。
活化历史记忆,构建老地名“传承链”。根据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借鉴丰富的历史老地名,围绕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构建特色采词库。结合新地点的区位特征,将周边历史老地名寓意与空间功能规划结合。如凯里市命名了欧花路、蔓萝巷、闻鼓巷、甘吾巷等充分反映本地文化特点的乡村道路,在织密地名网的同时,传承了民族文化,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精神,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如有以“南花”苗语意为欧花河下游而命名的“欧花路”等。在对建于原红洲无线电厂区内的城市支路进行命名时,经反复论证,将其命为“鸿雁路”,既反映了老凯里三线建设的历史,延续了地名文脉,传承民族文化中彰显了文化自信,展现了文明乡风。
原文链接:https://mzt.guizhou.gov.cn/xwzx/mzyw/202509/t20250917_8862721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第七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2025-11-26
- 创新中医“五位一体疗法2025-11-26
- 张军为全国法院“学习贯2025-11-26
- 攀枝花市民政局多点发力2025-11-25
- 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公告第2025-11-25
- 新重庆・老地名・边界行2025-11-25
- 四川推动构建社会组织内2025-11-25
- 我市合法备案的殡仪专用2025-11-25
-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2025-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