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社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社会热点> 新产业催生新专业丨微电子造强中国“芯”

新产业催生新专业丨微电子造强中国“芯”

时间:2024-11-23 19:30:48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作者:佚名

  小到手里的智能手机,大到空中翱翔的飞机,它们的聪明“大脑”都离不开芯片。

  芯片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全球芯片产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中国芯片产业既面临挑战,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芯片是电子设备的脑细胞,承担着运算和存储功能。芯片产业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系统,涉及材料、制造、封测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11月21日,郑州轻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姜利英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什么是微电子?“简单来说,就是在非常小的尺度上,比如纳米级别,构建电子系统。而微电子科学就是研究超小型电子器件的科学,这些器件构成芯片的核心。”姜利英说,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人才缺口也急剧扩大。

  2021年,郑州轻工业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审批备案,2022年迎来首批本科生。

  “如果把芯片比成房屋,微电子科学工程专业人才就是芯片的建筑师。”郑州轻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谢罗刚说,学生们需要掌握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学习如何设计、制造、测试和封装这些微型元件,最终将它们组合成芯片。因此,从材料学到物理学,再到电子信息学,课程交叉融合,需要样样精通。

  “这样调节煅烧温度,你就能调节它的发光特性。”11月21日,郑州轻工业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学生李闻天正在教师梁亚川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实验。入校后,李闻天进入了梁亚川的课题组,科研方向是多光子激发的水溶性碳纳米点磷光研究。

  像李闻天一样,该专业的每位学生都有学业导师。该校电子信息学院实行“四年一师制”的学业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指导,真正实现精细化育人和管理。

  走进该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2022级学生正在进行氧化工艺分析及应用专业实验。该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赵承周说:“这个实验是芯片制作的第一步,在氧化、沉积、光刻等单步工艺实验后,还有前后道工序实验和成套工艺实验。”

  赵承周介绍,该系建有半导体器件性能测试、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与封装测3个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丰富的实验案例、互动式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高校与企业的融合度。

  但芯片产业技术更迭快,如何真正实现产业所需与学生所学零距离?答案是,把企业请进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在人力资源、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共享,比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设计的实训;‘企业导师’进课堂;学生课余进入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谢罗刚说,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学生什么,不仅在校园里学,还去企业学。

  该学院与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电子信息相关重点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与日立信公司共同承担了“复杂环境下MEMS氢气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高压开关绝缘气体特征分解组分SO2F2的激光吸收光谱检测系统样机研制”等校企合作横向项目,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加快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提升教学、科研、产品研发及成果产业化水平。

  未来,一批批微电子专业人才将从这里走出,创造出更多改变世界的产品,为造强“中国芯”注入更多新鲜血液。(记者 樊雪婧)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gov.cn/2024/11-23/309001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社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社会资讯网 sh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29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3386795 13366461258 010-56278284 13391776757 010-56232582  
监督电话:186108229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