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五抓”推动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抓统领引领,构建“ 一条心”谋划的工作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工作要点,列入县域经济、民生工程、乡村振兴等考核指标,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民政、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等29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形成上下协调、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先后出台《滁州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滁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滁州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点规划,推进《滁州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立法,就全方位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画精“作战图”、明确“时间表”、细化“任务书”,为全面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紧扣养老服务业发展趋势,接续出台系列文件,全面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从土地供应、财政补贴、税费优惠、人才支撑、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帮助养老服务行业纾难解困。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学费补偿、培训补助、入职奖补等激励政策,鼓励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
抓基层基础,完善“一盘棋”统筹的设施体系。持续推进特困供养机构改造提升,建成21个县级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服务设施,为全市114个农村敬老院配建视频监控系统,投资2.6亿元建设滁州市第二福利院及颐养中心项目。高标准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制度规定。全市159家养老机构全部通过消防验收(备案),全部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28项基础指标全部达标。按城市新建住宅小区每百户30平方米,且单处不少于35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用房,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按每百户20平方米标准,因地制宜配齐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截至目前,全市共配建各类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8.56万平方米,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将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近2亿元,按照“调剂为主、建设为辅”原则,建立完善周报告、月督查、季讲评等制度,累计建成8个县级、116个街道(乡镇)级、226个社区级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均达100%,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抓提质提效 ,优化“一股劲”提升的服务体系。及时修订发布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涵盖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27项内容 (国家清单16项,省清单20项);稳步推进高龄津贴提标扩面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特困供养人员购买住院医疗护理保险,加快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2.27亿元,分别惠及14.8万、6.7万、3.9万老年人。 二是居家社区有探索。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契机,稳步推开政府购买“喘息服务”,有序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将专业化的照护、餐饮等服务向居家和社区延伸,积极探索“物业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坚持基础保底和自愿选择相结合,“一户一案”为经济困难的高龄、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综合考虑辖区老年人口规模、就餐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采取新建、改建、整合等方式,布点建设老年食堂(助餐点);开发老年助餐服务信息系统,建立老年人助餐补贴、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全市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526个,累计就餐 253.03万人次。积极推动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将部分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具备协调指导、全日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服务转介等功能,闲置床位面向社会老人提供普惠养老服务,目前114家敬老院共收住社会老人1424名。利用乡村振兴、“千万工程”建设等有利契机,结合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大力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做到“有固定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内容、有服务队伍、有管理制度、有资金保障”,今年全市累计建设运营农村幸福院52个。采取“公益创投”、家庭医生上门履约服务等方式,对留守、空巢、高龄、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定期探视走访,加快发展以志愿服务、邻里互助为主要形式的互助式养老服务。南谯区、来安县、凤阳县入选省级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定远县徐小村“1+N”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被全省推广。
抓创新创制,探索“一体化”联通的融合体系。与滁州学院、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联合组建滁州大健康与养老产业研究院,指导引领全市智慧养老规划与发展,进行智慧养老、居家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研究探索。率先在全省完成市级智慧养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国家“区块链+养老”创新应用试点,开展市级智慧养老院试点、智慧养老社区示范,目前全市能够提供智慧养老服务的机构和社区分别为26个和55个。滁州市被授予省级智慧养老产学研基地,琅琊区和4个街道分别获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和街道,今年成功申报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出台多份医养结合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医”“养”无缝对接,形成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养老机构提供内部医疗服务、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机构代管养老机构4种医养融合模式,医养结合机构37家,床位6299张,天长市、琅琊区开展省级医养结合创新发展试点,全椒县被评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与上海嘉定区、南京市、苏州吴中区等地签订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服务合作协议,就促进养老服务市场自由流动、资质互认、人才交流、培训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定期开展养老工作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做法,选派养老护理员跟班学习,提升护理水平。培育长三角康养基地4个,开工建设济川铺颐养项目,发展长三角区域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疗养式养老、田园式养老,吸引德国蕾娜范、北京孝馨等6家国内外知名养老服务企业来滁运营养老机构、承接服务。
抓底线底板,健全“一张网”监管的安全体系。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机制,市级每年、县级每季度对辖区内养老服务机构落实全覆盖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风险隐患,综合运用“查、改、罚、关”四种方式进行整改,切实做到风险隐患“零容忍”,安全管理“无死角”。今年以来,累计约谈养老机构负责人26人次,协助3家机构完成登记备案手续。在市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增设“监管功能”模块,为全市159家养老机构和1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安装高清视频监控,对大门、厨房、餐厅等安全隐患较突出的区域进行全天候监控,实时将整合采集的视频数据反馈给县级民政部门及相关机构负责人。积极对接数据资源管理部门,将养老服务机构视频数据上传至“滁州市城市大脑”,开发相关应用场景,对人员出入、老人跌倒等异常现象、厨房食品安全等行为自动预警报告,便于第一时间进行人工干预。充分发挥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作用,通过制定行规行约,规范全市养老服务标准,引导和加强养老服务诚信体系建设。今年以来,行业协会累计约谈相关会员单位8家。在市民政局网站设立“接诉即办”专栏,在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年助餐服务机构等设立公示栏,公开市、县两级民政部门投诉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市级累计接收来电(来信)34 件,目前均已办结。
原文链接:http://mz.ah.gov.cn/xwzx/sxdt/1225686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天下众合/中解联合解债2020-10-12
-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天2020-07-15
-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规2021-03-27
- 湖南出台深化整治形式主2020-05-12
- 重庆开设纪检监察干部培2020-05-12
- 法治宣传志愿服务进社区2020-05-13
- “鹿角巷”奶茶引发多起2020-05-13
- 居委会主任贪污,被判死2020-07-15
- 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2020-07-17
- 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应2025-09-20
- 贺荣会见蒙古国法律与内2025-09-20
-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2025-09-19
- 广西平陆运河兰海高速公2025-09-19
- 多源特征融合算法提升玉2025-09-19
- 2025年中国—东盟博2025-09-19
- 丁薛祥会见新加坡政府投2025-09-19
- 一抹“藏蓝”的暖心守护2025-09-19
- 兵团发挥异地商会作用扩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