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社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关注民生> 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即将在奉贤召开

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即将在奉贤召开

时间:2024-10-19 15:36:30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佚名

    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将于2024年10月30~11月1日在上海奉贤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科学问题、科学认知、科学决策”,涵盖气候变化的多个议题,从科学问题到适应措施的落地实施,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将推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10月31日9:00~12:00大会开幕式

    分会场日程

    10月31日14:00~17:30

    分会场1:海洋:过去、现在和未来

    召集人:李建平/赵阳

    报告列表

    陈显尧(中国海洋大学)

    报告题目:AMOC变化和气候系统临界点

    李建平(中国海洋大学)

    报告题目:海温半球间偶极子模态及其气候影响

    甘波澜(中国海洋大学)

    报告题目:未来人为气溶胶缓慢减少加剧热带外海表增暖趋势

    娄玮(北京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亚马逊干旱加剧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变暖

    张楷文(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对东北亚20世纪90年代急剧变暖的重要影响

    牛迎丽(北京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增强的南极平流层涡旋:各区域海温的贡献

    陈峥(中国海洋大学)

    报告题目:未来全球增暖背景下冬季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对北太平洋SST异常的影响

    张亚洲(中国海洋大学)

    报告题目:热带印度洋三极子的时空特征及其全球气候效应

    甘秋莹(中山大学)

    报告题目:近表层与次表层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体积季节性的反向变化

    韩思蒙(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海洋性大陆的海洋记忆性的年代际变率及其对亚洲-澳大利亚季风预测的影响

    苏涵(上海海洋大学)

    报告题目:GDCSM-Argo数据在全球海洋热含量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董梦豪(北京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动力学模态分解方法提取全球海温空间非正交模态

    分会场2: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

    召集人:金会军/丁明虎

    报告列表

    康世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报告题目:青藏高原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综述与展望

    效存德(北京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冰冻圈变化的临界点:从自然到经济社会

    马耀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报告题目: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研究

    牛富俊(上海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气候变暖与工程活动叠加作用下青藏高原冻土退化的灾变效应

    沈永平(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报告题目:我国冰冻圈灾害加剧与危害风险应对

    王晓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报告题目:NavigatingtheMeltingCryosphere:BalancingEmergingRisksandOpportunitie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

    段克勤(陕西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冰川物理变化过程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山地冰川中的应用

    高红凯,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冰冻圈流域水文模型(FLEX-Cryo):构建、模拟与预估

    于嘉铭,上海财经大学

    报告题目:冰川相关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全球视角的系统回顾

    分会场3:气候变化科学面临的新挑战

    召集人:董文杰/张贤

    报告列表

    董文杰(中山大学)

    报告题目: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一些主要挑战

    宋连春(国家气候中心)

    报告题目:本世纪以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新特征

    张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报告题目:我国CCUS发展现状及展望

    王凤仪(中山大学)

    报告题目:严重坍塌的生存空间

    肖若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南亚高压上下青藏高原的异常特征研究

    乔梁(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土壤湿度的气候效应在全球变暖中的重要作用

    念达(德国波茨坦气候研究所)

    报告题目:AMOC潜在崩溃作为气候临界点对全球变暖下亚马逊雨林东部稳定性的影响

    张井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面向碳中和的气候变化预估与风险研究新框架

    艾凌云(兰州大学)

    报告题目:积雪深度变化促进了西伯利亚冻土区冬季土壤温度变率的放大

    圆桌论坛

    议题1:科学与适应

    议题2:减缓与政策

    分会场4:新型能源体系安全

    召集人:袁佳双/单葆国

    报告列表

    白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报告题目:能源消费转型前景与能源安全需求

    闫宇平(国家气候中心)

    报告题目:未来我国大规模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候效应

    张琛(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朱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题目:环境和能效政策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分析

    元博(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充裕关键问题探讨

    刘昌义(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报告题目:2022年夏季中国西南地区复合热浪干旱事件及其对电力系统源荷双侧的影响评估

    李健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大气准双周振荡对长江中下游极端高温热浪和电力供需的复合影响

    分会场5:人工智能助力气候变化研究与应对

    召集人:陈德亮/谭显春/黄小猛

    报告列表

    黄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在气候科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谭显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在气候研究和服务中的机遇与挑战

    孟梦(华南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机器学习的洪水风险评估与城市气候适应能力研究:将洪水易感性与建筑功能脆弱性相结合

    胡丽条(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中国城市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缓措施分析

    黄小猛(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与思考

    尹国安(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报告题目:基于机器学的热融灾害分布及易发性评估与预测

    李昊(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伏羲气象大模型:从中短期走向次季节

    张萍(吉林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模拟研究

    徐文佳(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在油气行业甲烷泄漏监测的应用及思考

    分会场6:能源环境政策

    召集人:齐晔/王玉涛

    报告列表

    陈诗一(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

    报告题目:碳价指数与企业碳资产管理

    刘祎芳(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技术进步视角下能源转型对经济系统和碳排放的影响

    李佳硕(山东大学)

    报告题目:我国北方农村清洁取暖行动成本效益评估

    魏文栋(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全国入户调查的我国农村户用分布式光伏发展现状与破局路径研究

    陈国荣(北京林业大学)

    报告题目: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传统能源市场风险溢出的非对称性与异质性影响——基于尾部风险溢出网络

    陈斌(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成规模原生林地损毁驱动因素研究

    陈哲一(北京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中国如何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框架

    分会场7:全球气候治理

    召集人:陈迎/朱松丽

    报告列表

    王谋(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报告题目:碳关税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与应对策略

    黄蕊(南京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发展中国家服务出口增长的气候影响和协同效应

    杨啸(国家气候中心)

    报告题目:IPCC第七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进程中的新特点

    陈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报告题目:气候工程的伦理学含义和国际治理

    朱松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报告题目: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何国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报告题目: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叙事形塑:基于联合国和中国方案的实证研究

    王锦程(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报告题目:中国碳社会成本与碳中和路径研究——基于中国气候-经济综合评估模型

    林塬犇(上海财经大学)

    报告题目:“双碳”目标下的气候变化立法:英国经验与中国借鉴

    圆桌论坛

    议题:如何构建公平有效的全球气候治理系统?

    主持人:朱松丽

    讨论嘉宾:陈迎,王谋,杨啸,何国平

    10月31日19:00~21:00

    分会场8:重点行业适应技术创新

    召集人:居辉/马欣

    报告列表

    许吟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报告题目: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回顾与展望

    苏询(中国人民大学)

    报告题目:中国玉米的迁移减轻了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负面影响

    王博文(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全球可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的极端天气事件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田展(南方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无悔理论的城市洪涝适应气候变化动态路径——以上海适应海平面上升为例

    李阔(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报告题目:中国玉米气候变化损失函数构建

    赵明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报告题目:茶园社会-生态网络对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响应

    11月1日8:30~12:00

    分会场9:气候变化与健康

    召集人:童世庐/李湉湉

    报告列表

    KrisEbi(美国华盛顿大学)

    报告题目:Climatechangeandhealth:evidencetoaction

    周天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研究

    蔡闻佳(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面向政策需求的气候与健康研究话题探讨

    班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极端降水相关死亡风险的预估研究

    罗斌(兰州大学)

    报告题目:非最适温度与沙尘事件复合暴露的健康影响和机制研究

    孙兆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我国气候变化健康效应红利期的结束时间研究

    童世庐(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过去.现在.未来

    杨建勋(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全球城市气候适应进展:动因与协同效益分析

    陈仁杰(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背景下复合热浪的疾病负担

    苏虹(安徽医科大学)

    报告题目:极端天气事件对精神心理疾病风险的影响

    李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报告题目:极端天气对脑血管病的影响

    圆桌论坛

    议题: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危害?

    主持人:童世庐

    讨论嘉宾:周天军、班婕、马文军、马伟、蔡闻佳、陈仁杰

    分会场10:台风气候变化及其风险

    召集人:雷小途/陈仲良

    报告列表

    陈仲良(亚太台风研究中心)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超大城市增加登陆台风的破坏

    任福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动力统计相似集合预报理论及其对台风灾害预评估的应用研究

    赵海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报告题目:气候变暖是否已经影响全球台风频数?

    徐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

    报告题目:近海台风强风致灾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

    赵大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人类活动引起的增暖对“杜苏芮”台风残涡极端降水的影响研究

    周聪(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报告题目:太平洋年代际变率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不稳定关系研究

    武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对于台风形成的影响

    占瑞芬(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全球变暖型对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

    金蕊(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季风对台风频数和强度的影响

    胡珍珍(广东海洋大学)

    报告题目:1990年代中期以来南印度洋热带气旋破坏潜力的下降趋势

    张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华北雨季区域性极端降水变化特征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

    分会场11:气候风险管理

    召集人:姜彤/温家洪

    报告列表

    ZbigniewW.Kundzewicz(PoznanUniversityofLifeSciences)

    报告题目:TheHeatGoesOn:HeatWavesintheWarmingClimate

    AlexanderGelfan(WaterProblemsInstituteofRussianAcademyofSciences)

    报告题目:MountainHydrologyandWaterSecurityunderClimateChange

    温家洪(上海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1990年代以来DRR、CCA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结

    姜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

    报告题目:ClimateRisksandSharedSocioeconomicPathways(SAPs)

    张肖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题目:中国气候变化风险治理话语的演变(2007—2023):从减缓导向到适应与韧性并重

    袁嘉灿(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大幅降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的人口暴露度

    郭禹琛(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

    报告题目: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模型的野火对云南5种主要农产品的气候风险资金量化评估方法

    袁家海(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与低碳发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报告题目:电力系统气候适应性的探索、挑战与展望

    李超(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利用观测约束提升气候风险综合评估的可靠性

    分会场12:城市气候变化及适应

    召集人:车生泉/殷杰/曹颖

    报告列表

    吴绍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报告题目:复合干旱-高温事件增加了陆地植被的压力

    车生泉(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城市社区气候适应性多目标权衡与设计策略

    沈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报告题目:应对气候变化的“上海之门”地区更新规划实践

    余兆武(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自然的城市气候缓解方案—从阈值、网络到机理

    闫水玉(重庆大学)

    报告题目:适应气候变化的山地城市空间规划响应

    张桂莲(上海市林业碳汇中心)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城市绿林地碳汇监测与提升方案

    赫磊(同济大学)

    报告题目:适应气候变化的防灾韧性城市规划编制研究

    鲍俊林(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近千年苏沪沿海低地开发演变及对气候变化的传统适应

    许瀚卿(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下沿海城市复合洪涝形成机制与关键驱动因素研究

    分会场13:极端事件及其风险

    召集人:孙颖/周波涛

    报告列表

    翟盘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全球气候变化与近几年罕见的区域性极端事件

    周波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报告题目:极端气候对亚洲中高纬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钱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新框架研究进展

    尹志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报告题目:蒙古周边冬季冷暖反转及其对华北春季沙尘暴的影响

    李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低涡频数变化及其影响

    尹红(国家气候中心)

    报告题目:人类活动加剧了青藏高原高温风险

    江志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报告题目:结合物理关系的多目标优化约束预估方案及其应用

    李超(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局地尺度极端降水变化预估的难点探索

    高阳(中国海洋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增强高温热浪和大气河流极端事件未来预测的可信度

    陈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长江流域破纪录时空复合极端事件成因及未来风险

    黄萌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干旱发生时间和区域生物气候条件共同决定极端干旱影响的严重程度

    张萍(吉林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东北地区未来极端气候变化模拟研究

    分会场14:能源模型论坛

    召集人:段宏波/张达

    能源模型论坛负责人高霁致辞

    报告列表

    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报告题目:新一轮能源模型比较研究

    张瑜(上海财经大学)

    报告题目:中国的碳定价政策研究

    戴瀚程(北京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IMED/CGE模型的气候环境政策多维影响评估

    汤维祺(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ABM-CGE耦合的全球气候俱乐部自发扩容机制研究

    龚晨(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

    报告题目:电气化和煤电路径对中国碳中和减排中的多层影响

    侯方心(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

    报告题目:虑及区域电网互联的中国省级碳中和路径分析

    偶阳(北京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GCAM-China的中国双碳政策精细化评估

    潘勋章(中国人民大学)

    报告题目: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的碳足迹与碳资产评估

    IAM多模型比较研究计划介绍:段宏波

    圆桌讨论

    分会场15:园区碳能管理

    召集人:鲁玺/田金平

    报告列表

    刘颖昊(宝武中央研究院)

    报告题目:中国低碳排放钢标准

    钱光人(上海大学)

    报告题目:超大城市国家工业生态园区关键要素效率的耦合关系及跃迁机制

    任亚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题目: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碳汇交易潜力及态势研究

    彭道刚(上海电力大学)

    报告题目: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碳能流智慧管控技术及应用

    朱斌(上海化学工业园区)

    报告题目:待定

    周全(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报告题目:“电碳数链”协同治理体系,助力社会精准降碳

    罗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报告题目:绿色低碳园区规划与实践探索——以数字江海园区为例

    人员待定(耐克)

    报告题目:待定

    10月30日14:30~17:30

    分会场:研究生创新论坛

    报告列表

    崔忻(中国海洋大学)

    报告题目:考虑碳中和承诺的贡献预估未来气温和海平面的变化

    杨家俊(中国海洋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大西洋深海多年代际变率的准多年代际海气-深海耦合振荡理论

    姜佳佳(陕西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21世纪喜马拉雅山冰川变化预估

    朱童(中国科学院大学)

    报告题目:碳市场配额有偿分配的国际实践及对全国碳市场的启示

    安棋戎(中国海洋大学)

    报告题目:CMIP6历史气候模拟试验对海温半球间偶极子模态模拟能力的评估与讨论

    梁柯涵(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从历史反应到未来预测:气温对中国248个城市河流水质的影响

    张富国(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下松嫩平原春玉米播期调整对干旱适应的影响

    李颖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非甲烷SLCFs减排将加剧北半球复合洪水—热浪极端事件

    刘强(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中国甲烷减排成本潜力分析及近中期政策减排效果

    陈栋(中山大学)

    报告题目:人为影响对2022年长江流域复合型高温干旱事件的贡献

    杨孝莹(兰州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流域尺度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热融滑塌增长及其生态效应

    夏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多地区热浪归因超额伤害住院数及相关花费预估

    陈劭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2.0中太平洋经向模及其对ENSO的影响

    石佳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北大西洋海洋和大气过程在冬季欧亚北极地区海冰变化中的作用

    赵扬玲(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多尺度的上海市极端高温下气候韧性研究及生态设计

    银浩博(北京大学)

    报告题目:中国东部湿球温度时空变化规律及人群暴露风险评价

    覃师浩(同济大学)

    报告题目:自然-社会水平衡视角下的水-碳分析强化碳储存新框架

    梁晨(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温湿复合型热浪对我国特大城市上海特定疾病发病率的影响及未来预估

    11月1日14:00~17:00

    奉贤区气候适应典型案例调研

    点位1:奉贤规划资源展示馆

    点位2:数字江海

    调研报名通道已开启

    请登录大会官网,选择“奉贤区调研考察”进行预定

    班次:14:00;14:30;15:00

    考察时长:1小时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

  

    温馨提示

    本次会议期间,将在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南郊宾馆、万豪酒店(会场)四个点位设置摆渡车。具体时间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原文链接:https://www.shanghai.gov.cn/nw17239/20241018/c5e9bd423f3c402c83c3acbf3afc27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社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社会资讯网 sh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29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3386795 13366461258 010-56278284 13391776757 010-56232582  
监督电话:186108229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