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社会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文学艺术> 关于优化临时遇困人员AI识别技术的思考

关于优化临时遇困人员AI识别技术的思考

时间:2025-11-14 18:41:47 来源:广东省民政厅 作者:佚名

  王程祥

  近年来,临时遇困人员AI识别技术成为社会救助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依托人脸比对、跨部门数据联动和智能巡查机制,该技术大幅提升了临时遇困人员的主动发现效率与救助精准度。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其临时遇困人员AI识别应用系统自2024年1月上线至2025年6月25日,已成功识别790人。然而,各地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痛点与堵点,亟须有效解决。

  技术应用中的痛点堵点

  首先是数据壁垒制约救助效能。当前,部分地区公安机关的人口数据、卫健部门的精神障碍患者数据尚未共享和完善,严重影响临时遇困人员身份识别的效率与准确性。此外,民政、卫健、公安等多部门数据分散独立,缺乏高效整合与共享机制,致使救助管理工作难以形成协同合力。

  其次是区域发展失衡。AI建模、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技术在临时遇困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中作用显著,但技术应用所需资金投入巨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受限于有限的财政资源,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造成不同地区间救助工作的技术水平差距明显,不利于实现救助管理工作的均衡发展。

  再次是容貌识别面临特殊案例挑战。尽管AI识别技术在多数情况下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临时遇困人员,但在应对严重毁容、衰老等特殊案例时,单纯的人脸识别技术往往失效。此时,还需依赖DNA比对等辅助手段进行身份确认,然而这些辅助手段操作复杂、成本高昂且耗时较长,无法满足紧急救助需求,容易延误最佳救助时机,影响救助效果。

  最后是救助机制短效引发二次流浪。目前,临时遇困人员多就业无着,现有救助管理工作侧重短期安置和助其返乡,缺乏对其后续社会融入的长期规划与支持。许多人员返乡后,因就业技能缺失、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等问题,难以重新融入社会,导致二次流浪。同时,针对高危易走失群体,预警与预防机制缺失,无法从根源上减少流浪乞讨现象。此外,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的积极性不够,政社联动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救助工作的全面性与持续性。

  对策建议

  第一,构建安全可控的数据共享机制。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救助领域生物特征数据共享规范,明确数据脱敏标准,如保留眉骨、耳廓等关键特征点,模糊无关信息。同时,整合全国寻亲数据平台,推动公安人口、民政救助、卫健精神障碍患者等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生物特征库。此外,搭建“数据沙箱”平台,各部门可通过加密通道上传特征数据,系统自动匹配后反馈结果,确保原始数据不离开原部门,保障数据安全。

  第二,创新轻量化技术应用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安防监控系统、城市管理监控设备、公共交通安检设备(如铁路、地铁)等,嵌入救助识别模块,降低新增设备成本。在运维方面,采用“AI+众包”模式,倡导群众通过小程序标注疑似临时遇困人员,由AI自动初筛可疑目标。

  第三,推进多技术融合应对容貌难题。补充生物特征库,综合运用步态识别、声纹比对、头皮静脉扫描、Y染色体祖源分析等技术,弥补单纯人脸识别在特殊案例中的不足,提升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确保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都能高效开展救助工作。

  第四,建立长效救助与社会融入机制。可构建涵盖身份确认、短期安置、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的返乡链接闭环,助力流浪乞讨人员实现回乡就业。通过就地就业帮扶切断二次流浪链条,推动救助工作从“找到人”向“稳住人”升级。高危群体预警方面,在精神卫生系统、低保家庭数据库中标记易走失人群,为其配备防走失手环,降低走失风险。完善政社联动机制,培育“救助观察员”队伍,除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外,将快递员、外卖骑手、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也纳入主动发现力量,实现对临时遇困人员的快速上报与救助。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社会监督员,青岛市市北区同明书坊社会服务中心主任)

  


原文链接:https://smzt.gd.gov.cn/mzzx/llyj/content/post_479622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关闭][返回顶部]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社会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社会资讯网 sh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29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联系电话:010-53386795 13366461258 010-56278284 13391776757 010-56232582  
监督电话:186108229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